Listen

Description

一个名字被改三次,会不会把人分成三种人生?当你在异乡拍故乡的主题,能否更放得开?独立电影人如何平衡创作与生计?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在伦敦拍纪录片的钰淇:她把家族档案与零基础手绘动画缝进《How I Got My Names》,把那只“房间里的大象”摊在光下;她把与母亲11小时通话压成半小时《Dear Daughter》,用海面与裂墙搭出亲密与疏离的距离感;在观察式《Sue》里,她退到镜头后,用长时间陪伴换来真实与信任。本期从剑桥选修课“Ecologies and Documentary Moving Images”的灵光一现,到站上 BFI 大银幕的雀跃与冷静,我们想聊一聊:纪录片的“真实”究竟由谁书写——素材、剪辑,还是你当下的位置?

在这次对谈中,你会听到钰淇如何以“先声后画”的方式完成脚本,再用 Procreate 从零开始硬啃动画。还会听到名字与身份之间的拉扯——完美主义与多重自我是如何在一次次改名中被塑形,又为什么在某些时刻想要坚持让别人把中文名念对。你会跟随她的观察式拍法,从街采账号顺藤摸瓜找到拍摄对象,再到一个月深度跟拍,思考“被拍的人是真我还是 persona”。你还会收获一份最爱纪录片清单。而如果你正想上手,钰淇也提供了可复制的开始——预算只够一件设备,就先买好话筒。

这是一份把真实拆开、再把自己缝回去的实战笔记。听完,也许你会忍不住想按下 REC。

【嘉宾】

唐钰淇:常驻伦敦的纪录片新锐导演。她热衷于探索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讲述那些具有挑战性、鼓舞人心且能引发个人共鸣的女性故事

【主播】

Zoe:戏剧博士在读,在《Dear Daughter》中找到许多感同身受的时刻

铎铎:电影市场打工人,聊完这期也想拍片了

【时间轴】

成长轨迹、影像启蒙与英国求学 00:15

作品深聊:从个人史到影像语言 13:18

《How I Got My Names》17:07

《Dear Daughter》30:19

《Sue》 49:40

最爱片单 56:25

速问速答 01:09:38

【提到的其他纪录片】

【关注我们】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最爱的纪录片,或发送到我们的邮箱:📮 riluohuimian@163.com

如果这期节目触动了你,请订阅、转发或在各大平台留下你的想法。每一次互动都是我们继续探索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创作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感谢收听,日落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