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当年,我们找工作的时候,会认为外资律所和外企是第一梯队的选择,似乎每个外资所律师和外企人都轻轻松松年薪百万,而且还能实现work and life balance,进不去的似乎只有责怪自己是不是还不够优秀。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我们请到了三位在外资律所、外企和海外工作过的嘉宾,她们愿意真诚地跟我们分享那些“城里”的故事。

主持人:TT,base上海,资深民商事诉讼律师;

嘉宾1:张老师(当当),base北京,18年老外企人;

嘉宾2:菲菲,base德国,资深外商投资领域的非诉律师;

嘉宾3:黄律,base香港&北京,中美双bar的非诉律师;

剪辑:石头;

小助理微信号:13240970224(加听友群共创内容;1对1咨询)。

3:02 外企轻轻松松年薪百万?

3:48 外企法务工作强度有多大?

5:09 行业头部外企最新的招聘要求和薪水大公开

5:55 外企的光环和红圈所类似,人少嘴严,共同创造了围城效应

6:35 总有些人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两眼一闭甘当看门汪

9:47 当当当年进外企时并没有鄙视链,而是基于自身喜好

10:16 日企标准的工作环境没有任何隐私

11:12 当年日企的生产规范确实领先,自己的产品自己试吃

11:49 当当换行业的契机是手机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

12:39 新兴行业更需要有职业技能背景的候选人

13:34 越是新兴的行业,给年轻人的机会和方向就越多

13:46 外企的年会变迁,从明星云集的工体party到京郊的农家乐

16:00 外企到外资,亲身入局到纯粹的资本游戏

16:55 国内企业去印度开厂会遭遇什么奇葩故事?

18:57 国内企业出海前需要提前做本土化适应,平衡好有效管理和当地文化之间的差异

20:09 海外工作,真的可以做到国外挣钱国内花吗?

20:27 跨国公司内部不同的文化差异会造成不同国家、地区的同事之间的误解

21:00 德国职场默认规则:快下班的时候不接工作

22:21 国外普通打工人:sorry,只卖你8小时,8小时外别来找我

22:44 国外上进打工人,渴求职业晋升:照样卷

24:35 国内的工会部门:更多的是福利属性

26:04 外企在中国待久了就会变油

27:12 发达国家固化的工作模式,让他们永远觉得自己最棒,不接受任何建议

28:18 后发优势的中国却能承认自己的不足,愿意学习并改进

29:27 好多老外其实对中国毫无认知

33:07 老外在蜜罐里泡久了,骨子里的优越感也蒙蔽了他们的双眼

33:58 美国的职场开会过多,套近乎拉关系一样不差,就是不聊工作,工作需要拿回家做

34:35 外企和海外的工作,职业隐形天花板很低

36:30 不完整的信息会带来焦虑,本质是发布信息者现实生活过得并不好,希望赛博满足自己的自恋情结

36:46 网络上很多吸引眼球的信息也早已过时,不是考古专业的话这边建议您忽略

37:40 78年生人,清华法本+宾大JD,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回国?

38:31 在最光鲜的平台当流水线的螺丝钉,会消磨掉人的主体性

39:36 69年生人,清华建筑系毕业去美国知名建筑师事务所,一辈子在画厕所

40:47 德国人遵守规则的另一面是:轴

41:58 德国人甩锅大法:拉一个人来垫背

42:39 美国人甩锅大法:拉一群人来垫背

43:23 日本人甩锅大法:表面努力,背后消极

47:36 日本人:最努力工作表演者

49:30 德国职场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直肠子,弯弯绕绕也很多

51:08 找工作的时候还是要先看自己的喜好

51:45 产业转型变革的阵痛期,年轻人先找到工作,然后不断学习职业技能

52:44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不太可能在一个公司养老

54:03 外商投资辉煌不再,我们需要及时调转职业方向

55:24 去欧洲工作,还是要当地语言的加持

56:35 在海外工作,对海外的滤镜可能会稀碎

57:46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多去尝试,排除你不喜欢什么,离答案才会越来越近

58:32 人性在全世界都有共通性,打破滤镜之后才有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