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你是否也曾习惯性地说“好”,却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你是否在关系中不断付出,却感到疲惫与委屈?本期节目中,我们深入探讨了:讨好行为的本质其实是利己——从进化角度看,讨好是为了生存与归属;讨好不等于自私,在互利情境中,它可能是关系的润滑剂;

亲密关系中的讨好,却可能因“自我觉知不足”而导致价值认知混乱。节目中,我们还聊到:

如何从“能忍”到“不能忍”,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与生活状态;为什么提升自我觉知是走出讨好模式的关键;为何“沉默成本不应参与决策”,以及说“不”的勇气如何帮助我们走向自洽。

如果你也在“照顾他人”与“忠于自己”之间挣扎,这期节目或许能给你一份看清自我、温柔转身的勇气。

00:01 讨好型人格源于对“被接纳”的恐惧,人们通过取悦他人来维持归属与安全。

03:20 “躺平”与“折腾”是两种心理防御:前者是能量保存,后者是重新掌控生活。

05:10 早期环境中“成绩=价值”的逻辑,让人把自我价值交给外部评价。

08:30 讨好行为的本质是“利己”,通过满足他人期望来稳固自我认同。

10:45 在不同关系中,讨好与自私是一体两面,关键在动机是否出于恐惧或连接。

13:20 亲密关系中的过度付出,往往是自我觉知不足的表现,把需求投射给他人。

16:05 学会辨认自己的期待与界限,是走出“被动付出”走向“自洽关系”的关键。

18:40 讨好不一定是折磨,若能重构意义,它也可能成为成长与理解的契机。

21:15 从“能忍”到“不能忍”,代表外界标准向内在价值的转化与觉醒。

24:30 勇气的本质,是允许自己重来;不被沉默成本束缚,学会为自己说“不”。

如果想联系我们,可以添加官方微信:YanxinsheMH

小红书搜索言心社|Meet&H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