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段录音中,策展人X Zhu-Nowell(朱筱蕤)描述了Wu Tsang(曾吴)的《颂歌》是如何将音乐——包括音乐家Beverly Glenn-Copeland(贝弗利·格伦-科普兰)的原创音乐——引入到圆形大厅空间,由此打造出一份共享的声音体验。
X Zhu-Nowell(朱筱蕤):大家好,我是朱筱蕤,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助理策展人。今天,我想要谈谈曾吴的《頌歌》。
以下是曾吴在2018年对她的创作实践的讲述。
Wu Tsang(曾吴):我的創作实践主要是围绕电影制作展開,其中也涉及到和电影史、录像艺术史、装置艺术等的對話。
Zhu-Nowell(朱筱蕤):《頌歌》是曾吴与传奇歌手、作曲家、跨性别活动者Beverly Glenn-Copeland(贝弗利·格伦-科普兰)一起合作构思的一件全新的委約作品。
Beverly Glenn-Copeland(贝弗利·格伦-科普兰):据我的母亲讲述,我生来就会唱歌。我母亲说,从两个月大开始,不管她播放任何音乐,我都会开始哼唱。
Zhu-Nowell(朱筱蕤):古根海姆美術館的建筑中的聲音效果是很特殊的。它有些類似於洞穴的混响。藝術家曾吴其实想利用美術館建築結構中特有的聲響效果,來将格伦-科普兰的歌聲编织進一幅更廣大的、空灵的声音魔毯。不同的聲響迴旋在在美术馆圆形大厅的六层缓坡和曲线內。通过将glenn温暖而振奋人心的歌聲分散在连绵不绝的回聲和其他感官形式上,曾吴实际上将美术馆变成了一個“宇宙大教堂”——在這樣一個空間內,身體和聲音在層層疊疊的不透明、透明、旋律、節奏或混響中交織在一起。
这个名为《重新/投影》的展览系列是在我們在去年,2020年夏天所构思的。那個時候,由於全球新冠,我們被迫閉館,策展人都各自在家工作。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其實給到了我們一個機會來重新思考策展的的实践。它允许我们提出 一些问题。譬如什么是美術馆空间?它为谁而存在?我们能否重新美術館的空間作為一個集体共鸣想像的可能性?
中文中有一个词叫“野史”,字面意思是“野生的历史”,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来自边缘的故事。” 在曾吴的工作中,她一直關注被边缘化的声音,她對主流话语之外其他的故事和叙事特別感兴趣。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去中心化,其實就是让不同的声音,特別是相斥的聲音,同时并存。曾吴经常通過创造环境,讲述故事,來邀请人们去体验人與人之間相互联结的状态。
Wu Tsang(曾吴):我从来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电影制作訓練,我是通過我社群组织的工作而进入到电影制作领域。我发现拍电影其實是一种把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方式。当大家都聚集在一起,當每個人都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這樣合作的結果往往大于我们任何一个个体的效应。
Zhu-Nowell(朱筱蕤):這次和曾吴合作就像圓了一場夢。见证这件作品的實現過程令我深受启发,每当在思考這件作品,或者說和這件作品一起思考的時候,我都會挖掘更多層面的內容,這件作品的复杂性是讓我非常感嘆的。
展览现场,Wu Tsang(曾吴):《颂歌》,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2021年7月23日–9月6日。摄影:David Heald(大卫·希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