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正是懞懂接觸社會的時候,心中不停成長茁壯的夢想卻無法與高壓的生存環境平衡,推擠的人群逼得人往前,魏妙如也成為了往外發展的一份子。
曾經青春的少女懷揣著夢想踏入現實,用四個多小時橫飛三千一百一十九公里來到台灣,眼前的路太雜,無限延伸使人無法找到方向,魏妙如在追夢道路上也迷惘過,但她仍在用自己的創作,安慰與她素未謀面的人們。
〖獨身追夢 定居夢想的台北〗
疫情的衝擊讓台北變得冷清,在這樣人心惶惶的時刻,一首《夢想的台北》帶來了盼望。魏妙如和友人透過雲端創作,用一首歌的mv跳出人們疫情下的焦慮、糜爛,魏妙如化身夢想中的台北,笑著回眸,她用創作告訴我們,即便這個過程難熬,最終仍有希望。
對魏妙如而言,台北是個充滿夢想的地方,她在 21歲時離開自己的家鄉——新加坡,來到台灣發展,並參加當時熱門的《華人星光大道》等節目,但陌生的環境導致她無法迅速融入參賽過程,年輕的女孩尚在尋找自己的定位,加上台灣的工作環境更看重人脈,顛覆了她以往在新加坡較直接且著重效率的習慣,不過也因此,魏妙如感受到了許多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不斷的摸索向前後,她也學會了如何找到自己。
魏妙如還有個夢想,是在台北的跨年舞台看煙火,去年終於受邀到台北101觀摩演唱會,卻因疫情不敢叫上朋友群聚在人海中,煙火綻放的那刻本是幸福的,獨自前去的她卻感到孤獨,「以前把看煙火當成最重要的夢想,現在實現了反而覺得這就像煙火一樣一瞬即逝。」看著煙花絢爛再墜落,魏妙如才意識到最重要的是實踐夢想時的點點滴滴,與這個過程中有人陪你一起見證。
現在魏妙如不再是二十出頭的女孩,但她不想被年齡限制,她開始嘗試不同的事物,「我現在覺得夢想不一定要是音樂,可以是這塊土地上新發現的人事物,這都是我不清楚但是很期待的!」
〖進入低谷自我懷疑 透過信仰找回初衷〗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畢業的魏妙如,本有眾人看好的前途,卻選擇了一條被多人認為不切實際的音樂路,魏妙如在新加坡建立了活動公司,接駐唱活動等音樂相關的工作,當中的辛苦心酸只能自己吞,就為了用實際動作向家人證明音樂能養活自己。
龐大的壓力讓年僅25歲的魏妙如產生逃離一切的想法,她一個人旅行,近至東南亞各國,遠至北歐冰島,「火山和追逐夢想的過程很像,蓄勢待發等待哪天會爆發,過程一直等待,可能沒人會知道、沒人會理解你,很寂寞。」受到冰島數百座火山震撼的魏妙如寫出了的《克拉夫拉的寂寞》,用她的歌讓人勇敢、給人希望、心生盼望。
但魏妙如也提到,寫歌是一回事,實際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去年魏妙如面臨了人生低潮,尤其家裡發生了一些狀況;「我應該在家陪伴,卻在外面追夢,那時候就覺得自己是不是很自私。」多年的征途迫使魏妙如自我懷疑,最後她沉澱內心,通過信仰找到勇氣,過去的她認為自己的夢想是音樂,就應在音樂上有所成就,但不將夢想看得太重之後,反而發覺夢想可以有很多不同型態,把握好每個當下。
〖生活創作歌曲 歌曲紀錄人生〗
除了用一首歌訴說理想,更重要的是有所行動,魏妙如的創作契機來自生活,或某一瞬間的感觸,她透過歌曲記錄人生,手機中記錄了許多小句子,若這些句子沒有放進歌詞中,未來也會嘗試出一本散文集。
「音樂、夢想,和創作就像是榴槤,達到夢想的過程像榴槤外殼,刺刺的,但打開後就是超好吃的肉質,先苦後甜,回味無窮。」在新加坡的獨立活動公司工作時,時常碰到令人想翻白眼的情況,職場的明爭暗鬥和拐彎抹角讓她在某天回家後覺得『受夠了!』,她將當下的情緒發洩至日記中,寫下『可不可以不要每天都假假』,一句某天留下的心情紀錄,最終轉化為輕快的音樂作品,她不願過度渲染悲情,因此選用烏克麗麗作為伴奏基底,用快樂的方式唱出不滿的情緒,像嘲諷,同時唱出許多人的心聲。
〖用曲譜用作品 摺一朵永生花〗
魏妙如在27歲的日本旅行中愛上了花藝,之後恰好碰上情人節,透過朋友的鼓勵,魏妙如決定開一間小花店,開啟自己的斜槓人生。當她在自己的故事中陷入瓶頸時,做花藝轉移了她的焦點,療癒了她,魏妙如覺得她的創作就像永生花,永遠陪伴在每人身邊。「看到自己的一個無意間的一個作品,可以幫助到一個人,這種心靈上的安慰也是很重要的,會很感動。」互不相識的人透過音樂相知相惜,不僅是魏妙如的音樂安慰到了歌迷,歌迷給予的反饋也安慰到了她。
魏妙如在作畫上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很多張單曲的封面都是她親自畫的,一個人在外也能獨自享受每一刻時光,二十歲的她曾對愛情有渴望,期盼等待到專屬自己的Mr.Right,三十歲的她找回了自主權,理解不是自己一直在等待,而是有更多的選擇權,「如果相愛的人不能彼此理解對方的夢想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至少要在彼此喜愛的這件事上,彼此支持和尊重。」
追求夢想來的新台妹,從炙熱的火山蟄伏起來,豐富自己的生命、豐富他人的心靈,正如一顆星沙墜落,填滿了汪洋,謝謝魏妙如的歌、謝謝魏妙如,那麼我們下週同一時間,空中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