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台灣 vs. 丹麥,人才、人資管理與職場文化差異| AI摘要往下轉|共分3集,本集(下)會聊:
1. 台灣職場常見、丹麥卻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情境?
2. 即使是高階主管推薦的人選,在丹麥不適用也能直接解僱嗎?
3. 丹麥員工工作不只為了金錢,那他們最主要的動機是什麼?
4. 台灣母公司該怎麼管理丹麥子公司?
5. 對於準備進入國際市場的台灣小型新創公司,有什麼建議?

訂免費電子報 | Podcast精華 + 隱藏商機和資源
知識地圖|各集摘要,有分類、順序、可搜尋

[ 訪談內容超豐富,接著聽下兩集 ]
(上)如何挖角?怎麼避雷?長期開放職缺是個好主意嗎?人資怎麼推動公司成長?https://youtu.be/Mm9Qh3JkYss
(中)3道人資難題,預防與處理:新人不適應企業文化、離職後工作沒人做、員工散播不實負評|績效制度設計:OKR vs KPI https://youtu.be/Im8rApeYOPA

[ Johnny Lee 李家銓 ]
● 工作20年,擔任人資15年,經驗涵蓋HR領域各大關鍵面向
● 目前,是價值導向的諮商教練及獨立HR顧問
● 丹麥旅居三年半,將回台灣
Linkedin

[ 本集AI摘要 ]
丹麥與台灣人才管理和工作文化的顯著差異
1. 丹麥的多元性現況為何?
丹麥是一個多元性相對較低的國家,因其移民政策排外、丹麥語難學,是全歐洲乃至全世界最難移民的國家之一。然而,丹麥公司或組織卻非常喜歡強調多元性(diversity)。
2. 丹麥企業主要透過哪些管道招募人才?
丹麥企業有 70%到80%的招募,是透過內部推薦(referral) 而非外部公開管道。意味著丹麥人找工作多半是透過人際網絡的介紹。
3. 丹麥社會的高信任度如何影響職場?
丹麥是一個相對小的國家,人與人之間常有舊識,且整體社會的信任程度極高。在這種互信基礎下,許多在台灣職場會構成「員工議題」的問題,在丹麥就不是議題。
4. 台灣與丹麥在人資管理上的複雜度有何不同?
台灣的人才或人資管理的困難度、複雜度,以及所需的經驗程度,都比丹麥整體更高。儘管丹麥會使用歐洲先進的人才管理工具與理論,但其內部挑戰較少,反而是丹麥企業在跨國經營時,其海外子公司才會遇到較多的人資管理挑戰。

員工滿意度調查,丹麥與亞洲地區的真實差異
1. 亞洲地區(特別是台灣)在員工滿意度調查中,常見的問題是什麼?
在台灣或東亞地區,儘管員工滿意度調查通常是匿名的,但員工或主管仍常會因分數或評價,而「在意面子」,甚至「迎合老闆」,填寫不切實際的回答。因此,調查報告的結果與分數可能不是真實的,需要依靠當地可信任的HR或員工,來驗證資料的真實性與準確度。
2. 丹麥人對於員工滿意度調查的態度為何?
丹麥的HR對於「匿名調查為何要說謊」感到不解。他們認為分數低就是事實,應直接處理,不應該隱瞞。這種「為面子而說謊」的情況,在丹麥「99%不會發生」。丹麥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更為直接且務實。

丹麥職場的「情理法」與解僱文化
1. 丹麥的教育制度與社會觀念,對職場有何影響?
丹麥的制度壓力低,鼓勵發展個人興趣。社會傾向「齊頭式平等」的觀念。
2. 高稅率如何影響丹麥人的升遷意願?
丹麥的稅率非常高,導致高階與基層薪資差距不大。例如,升遷後扣完稅可能只多一點點薪水,但責任範圍和壓力卻大增。這使得許多人不願追求升遷,只想待在某個特定職位上。
3. 丹麥人選擇工作的主要動機是什麼?
綜合稅率、教育和社會觀念等因素,丹麥大部分人是基於喜歡做、想做這件事情而選擇該職業。
4. 在丹麥解僱員工的難易度如何?社會福利扮演什麼角色?
在丹麥解僱員工相對容易,且丹麥人也蠻容易換工作。這主要歸因於丹麥有非常完善的失業補助等社會救濟制度,大幅降低了失業的不安全感和焦慮。
5. 高階主管推薦進來的人,如果表現不適任,丹麥企業會怎麼處理?
企業會「非常直接跟實際」地請他離開。推薦人會感到遺憾,但大家會覺得這是「做該做的事」,是「很正常的事情」。相較於台灣企業,丹麥職場較不會因「面子問題」或人情關係,而無法解僱不適任者,他們更傾向於解決問題。

丹麥員工的內在動機與管理啟示
1. 大部分情況下,丹麥員工的動機,是他們喜歡並熱愛這份工作。由於社會環境讓許多人得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他們通常會做出比合格線「更多」的努力。
2. 丹麥員工仍然希望在職涯上有所晉升,但這通常表現在職稱上的提升(例如:Specialist升為Senior Specialist,Manager升為Senior Manager),而非大幅的薪資增長。這對他們來說,更多是個人的職涯感受與追求,而非社會地位的展現,因為丹麥人日常生活中不太在意頭銜。
3. 願意擔任主管或晉升的丹麥人,通常是主動追求這類職涯生活的人。許多有能力的丹麥人,並不見得想承擔管理職位所帶來的責任。

台灣企業管理丹麥子公司的挑戰與策略
1. 台灣企業管理丹麥子公司時,可能遭遇哪些文化與溝通落差?
雖然丹麥員工通常主動積極度高,給予明確目標後他們會設法達成。然而,若台灣總部以自身的文化或標準去要求,則在溝通上會產生巨大的落差與衝擊。
2. 丹麥員工對管理模式的期待為何?
丹麥員工通常希望主管能「放手讓他們做」,只定期檢查進度即可,不喜歡過度頻繁的「緊迫盯人」或微觀管理,那會讓他們覺得綁手綁腳。
3. 台灣企業在管理丹麥員工時,可能面臨的假期文化差異是什麼?
丹麥員工普遍享有20天的年假(不分年資),且歐洲員工一旦放假就會「消失」,這對於許多台灣企業主管來說,有時難以完全接受。
4. 管理丹麥員工的最佳策略為何?
建議管理模式應具備彈性。像許多外商企業(特別是美式企業文化),會讓海外市場的當地人才,以當地習慣的方式進行管理,同時仍需遵循總部高層的制度與架構。重要的是,要評估當地的文化習慣,是否真正有利於業務發展。例如,每週一次的專案進度會議是合理的,但頻繁的每日追問則可能造成反效果。
5. 丹麥人對「承諾」和「準時」的重視程度如何?
丹麥人非常注重承諾,且守時是「一種標配」。與其他國家(如法國)相比,丹麥較少發生預定交付物延遲的情況。丹麥的下包商只需口頭承諾,就能按時交付,而台灣廠商則可能需要不斷緊迫盯人。

台灣新創公司拓展海外市場的人才佈局建議
1. 新創企業拓展海外業務時,在人才方面需要注意什麼?
若無海外實體辦公室,僅拓展業務相對單純。若需在海外聘用業務或商務開發人員,則需深入了解當地生態環境與文化。
2. 外派台灣人員與聘用當地人才,各有什麼考量? 台灣外派人員了解台灣文化,也具備海外認知,可作為良好的對接橋樑。然而,當地人的觀點與「反射性習慣」,仍與外來居住者有落差,這是人才管理上,需提前認知、並可能面臨的挑戰。
3. 透過第三方聘僱公司聘用海外員工是好方法嗎?
這是短期和初期的必要過渡性手段。好處是能降低人力或人事管理成本,也無需操心可能發生的員工議題、複雜的勞健保與社會福利等事宜。但缺點是母公司對員工的管控程度會相對較弱。如果該員工與母公司關係密切且表現良好,這種模式可持續10-15年。是否是長期最佳解,則需視企業目標與是否準備好投入更多資源而定。

[ 小老闆充電站 Podcast ]
萬用傳送門 https://linktr.ee/littleboss.fr
訂電子報 | 限免諮詢30分鐘 | IG 提問/合作
Apple Podcast | Spotify(影片) | YouTube(影片)

[ 提醒 ] 節目內容皆為個人觀點,請自行查證並思考後,為自己的決策負責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