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安,2025
「當城市開始呼吸,從可摺疊水杯,到永續政策」
一座城市學會「減碳」的同時,它其實也在學會「呼吸」。
那是一種更慢的節奏,路跑現場沒有了滿地的寶特瓶,取而代之的是可摺疊的水杯;夜市裡的攤販不再用一次性筷子,而是遞上能重複使用的餐具;而在臺東的「鐵花村」,音樂聲與木棧板之間,正悄悄展開沒有塑膠的嘉年華。
這些改變,也許微小,卻正在悄悄翻轉我們對「生活便利」的定義。
從媒體人到永續實踐者
蔡孟叡曾是電視記者,也當過房仲與連鎖加盟協會副秘書長。
2016年,他從CSR(企業社會責任)走進了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世界。
「那時候大家還在問:ESG是什麼?」他笑著說。
如今,他創辦的《雲智永續策略公司》,成為許多城市與企業永續轉型的顧問。
對他而言,ESG不只是企業報告書上的數字,而是一個城市的再學習過程。
他說:「永續其實就像呼吸,所有的產業都跟它有關。」
從電動車到綠色餐桌:城市的五種永續樣貌
蔡孟叡觀察,全台縣市都在推永續,只是每個地方的呈現方式不同。
北部城市主打「智慧運輸」與「綠能科技」;中南部則以「農業旅遊」結合「在地食材」。
他舉例,某家餐廳導入低碳食材、循環餐具與地方小農合作,結果不僅減碳,也吸引更多關心環保的新客群。
「永續不是花錢,而是換一種方式經營。」
這幾年,從U-Bike、Gogoro、捷運到智慧路燈,再到「綠色餐桌」的政策推動。城市的每一個呼吸,都在學著更乾淨地存在。
漂綠與真永續:信任的考驗
當「永續」變成流行詞,問題也跟著來了。有企業為了搶得認證,跳過減碳流程,直接購買國際碳權,掛上「碳中和」的招牌。
「這不是永續,這是包裝。」蔡孟叡語氣堅定。他強調真正的ESG,必須每年自主盤查、減量、查核,
才有資格談「中和」。
環境部也正在強化監管,推出新的「綠色餐桌」標章,讓消費者在吃飯時,也能「投票」給真正的改變。
鐵花村的啟示:從棧板到樹葉的市集
2022年,在臺東鐵花村,一場特別的「美食嘉年華」展開。
沒有塑膠、沒有紙碗,攤位用廢棄棧板搭起,餐具租借的循環企業,
而原民攤商用樹葉盛著山豬肉。
活動結束後,那些樹葉回到土裡,
成了養分。
蔡孟叡說:「未來的永續市集,不只少垃圾,而是能重生。」
夜市的挑戰:讓永續更有人情味
當北部夜市開始試行環保杯租借制度時,有民眾抱怨:「為什麼不能用自己的杯子?」
這是一個真實的矛盾:永續與人情味的平衡。
或許「城市紀念餐具」能是一條路,讓夜市推出專屬的可重複使用餐具組,不只是政策,更是文化。
「讓永續成為伴手禮,而不是負擔。」
永續三角:政府 × 企業 × 公民
蔡孟叡提出一個「永續三角模式」:
政府制定規範與補助,
企業投入技術研發,
公民參與行動實踐。
例如:濾水器企業與公益團體合作,將產品捐給偏鄉學校,改善用水,同時可列入永續報告書,
讓善意也成為一種「有紀錄的投資」。
從自己開始的永續呼吸
永續不是從政策開始的,而是從「我們每個人」開始。
ESG的本質,不是KPI,不是認證,也不是口號。
它是一座城市願不願意用更慢、更柔軟的方式,與自然、與人同行。
當城市開始學會呼吸,我們也才真正學會如何與這個星球,共同生活。
「永續不只是環保,是一種溫柔的秩序,讓人與城市,重新連結成一個更善良的共同體。」
💖王福闓 老師
台灣行銷傳播專業認證協會 理事長
品牌再造學院院長
中華品牌再造協會 榮譽理事長
凱義品牌整合行銷管理顧問公司 負責人&總顧問
→ 節目完整訪談請收聽 Podcast
《#闓老編的產業小屋 》《#轉角幸福科技島 》
#收看影片
→歡迎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轉角幸福科技島 》
#蔡孟叡
#雲智永續策略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王福闓
#行銷名家
#主持人
#侯信恩 Simon
#主持人
#楊心怡
#製作人
#文章撰寫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闓老編的產業小屋
#轉角幸福科技島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