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緣的開始 4歲
帶艾昀報名中原大學的推廣課程開始,在親子陶土課認識了管老師,同時還報名了兒童英語、陸續又上了律動,我記得在第一次見面時老師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內容深深打動了我,我就是要學那樣跟孩子說話。也一路開始領受母女的摩擦。
二、 進入親子班 學前
推廣課程結束後接著加入老師在社大的親子陶土課,透過課後的討論孩子今天上課的狀況認識教養與發展這項課題。我很熱烈地詢問,可是都是片段片段的接收孩子和我的狀況。老師也在同時開設大人專班。
三、 父母成長班 學前
老師有系統地讓爸媽瞭解發展、大腦、適性的教養,給我很大的希望,
很認真的做筆記,打算回家按表操課的教育小孩,很長的時間,到艾昀九年級我都還是把重心放在如何教她、修正她。沒有去正視自己才是關鍵。
四、 震撼時期
震撼1: 小學1年級~因為開始加了交作業的壓力、修改作業的壓力、交朋友的人際互動,讓艾昀開始動鼻子、動眼睛、沒聽到媽媽跟她說的事,我還艾去看耳鼻喉科。不相信管老師說的艾有壓力而且她不會說。
震撼2: 小學4年級~艾開始甩頭,這個動作嚇到我了,開始就醫-妥瑞氏症狀的門診,但是忽視了情緒的部分。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概念。還覺得要用她想要愛的方式滿足她。
震撼3: 小學5年級~艾因為和同學的互動出狀況,情緒出現很大的波動,起床氣更明顯,我幫她到學校和老師商量讓她可以8點以後上學。這些退讓壯大了艾的單一想法:我可以讓媽媽幫我擋掉所有自己該面對的責任。更進一步開始對媽媽說話態度不禮貌,把媽媽我嚇到了。
震撼4: 國三考完選填志願直接就選了復興美工廣告設計科,只因為國中時去參觀復興美工的畢業展,看見美美的作品被吸引,就認為自己也可以做出來;結果發現跟老師、同學的互動依然有狀況,但是把理由原因都往外推:老師不懂我,怎麼會讓我當班長管財務、同學都不認真上課不交作業所以老師不想指導學生,這個學校不適合我、我要換學校。然後媽媽被搞得頭很痛受不了,又接手了換學校(重考)的流程。
震撼5:怎麼那麼多事? 都改不了、好不了?我這樣想就代表我根本沒有接受我的小孩是發展有狀況的。還在用世俗標準:修正小孩。原來源頭在我!
五、 高敏感、愛面子的媽媽
在管老師的課程中一路也發現自己的高敏感:會在意外人說的評語、會在意風吹草動、會看見朋友怎麼栽培孩子所以我也應該栽培孩子。所以一路給艾、弟弟們才藝、社團、校隊的參加,也有比賽、發表會認真地參加。
但是,高敏感的艾昀怎會合適上珠心算? 單一的艾昀怎麼合適練小提琴?現在想起來真的頭皮發麻。
六、 單一發展的媽媽
1. 對於事情決定後就不喜歡變動~~在教育特殊兒的情況下當然是不好的、孩子需要的隨時調整教育方式直到找到適合親子共處的方法。
2. 缺乏、亂用彈性的媽媽~~遇到和孩子學習需要的為難時,媽媽會被情緒影響改動原則,高敏感的孩子學會利用情緒勒索媽媽。
七、 撞牆、混亂、陣痛時期的媽媽
1. 姊姊高三要考學測並決定指考時,大量的需要和媽媽對話,大量的要被整理,我每天要燒腦、修復、面對問題。
2. 弟弟拒學,每天遲到、叫不起床、休學,媽媽要一直去弟弟學校開會,工作也被影響。
3. 以上的混亂都是沒有確實做到讓孩子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所以孩子都一直以高視角看自己,覺得自己能力很好但其實能力是不足的。
八、 怎麼面對長大的孩子
1. 接受事實,不要再騙自己、不要騙孩子,媽媽放過自己才會放過孩子。
2. 因為艾還在課程,每每看到、聽到跟自己相同狀況的孩子時,就會啟動和媽媽的回朔記憶,我勇敢的接受她的抱怨、吐苦水,溝通的過程中艾給我最棒的治療。
3. 加入繪畫行列,這是一個奇妙的過程,原來它一直在我旁邊,我卻像隔一座山一樣覺得不需要不想要;畫了以後發現了好寬廣的世界啊!我也真實與接納不足的自己,這點讓我可以真誠面對孩子和家人。
九、 人生不停止、面對自己也不停止
1. 接近20年的課程,每學期都像新的課程有不同想進步或更深入認識自己的地方,親子共學團體就像生命教育般不斷的有新火花、新事件可以整理。在教養孩子過程到現在,我沒有順遂可言,都是挑戰、變化,雖然是逆著我的發展要做變化讓我覺得辛苦,但是有老師陪伴下我可以撐住,繼續認識自己。
2. 以上的自我整理都是一路以來老師、孩子、學員們的陪伴下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逆向思考一下:如果沒有遇到老師、加入修習的課程,我現在會如何?孩子會如何?我的家庭會如何?
十、 先生和婆婆的角色
1. 除了感恩先生和婆婆(我家三代同堂)接近20年的支持我和孩子在團體上課,還是感謝。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simonhou/messag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