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安,2024
《#來去後山唱山歌》
翻開《來去後山唱山歌》的第一頁
便踏上了鄒敦伶老師的時光穿梭旅程
她用細膩的筆觸
將日治時代的臺灣
尤其是東部花蓮的歷史片段
勾勒得栩栩如生
這本書是對家族記憶
對客家文化
對臺灣多元族群融合的深情寄語
「祖父從新竹到花蓮,要走多久?」
這是鄒老師在父親口中
聽到祖父遷徙的故事時
脫口而出的第一個問題
她猜了許多答案
甚至說可能需要半個月
而父親則是淡淡地回答:
「如果要走路,誰要去?他們是坐火車去的。」
女兒與父親的對話
開始這本書的創作旅程
因為這個簡單的問題
激起了鄒老師的創作靈感
也開啟她對日治時代臺灣鐵路
與移民歷史的研究旅程
於是她走進資料庫
翻閱日治時期留下的文獻
試圖拼湊出那個年代的真實樣貌
當年的鐵路並不完整
從新竹搭到蘇澳後
還需轉船才能抵達花蓮
儘管移民的路上並非全然艱苦
但到了新的土地後
依然需要面對開墾的挑戰
《來去後山唱山歌》之所以動人
不只在於它還原日治時期的歷史場景
更在於鄒老師將家族的故事深深鑲嵌其中
書中的主角「阿松古」
便是以她的祖父為原型創作
鄒老師對祖父的印象稀薄
唯一記得的是他靈活如猴
吃飯時總是蹲在長板凳上
這些片段化的記憶
加上父親轉述的家族往事
成為她創作的核心
每一章的開頭
都用一首客家山歌作為引言
山歌是客家人情感的載體
是面對遷徙與困境時的精神出口
這些旋律像一條條文化的絲線
將祖先的故事與家族的記憶
牢牢地繫在一起
鄒老師為了寫好這本書
投入了無數心力
創作過程中她詳細查閱
當時的物價、交通路線和生活情景
例如火車票的價格、花蓮購牛的故事
甚至包括當時洗澡的費用
都在她的筆下躍然紙上
書中最動人的部分
莫過於鄒老師描寫客家人與其他族群
在花蓮的互動與融合
從西部遷徙到東部的客家人
與當地的閩南人、原住民
共同生活、彼此合作
逐漸將這片土地建設為溫暖的家園
這是從他鄉到故鄉的過程
也是多元文化相互包容的最佳寫照
鄒老師將這本書送給父親
父親看完後對她說:
「你寫得很好。」
父親簡單卻充滿欣慰的肯定
是一份沉甸甸的支持
因為透過這本書
她完成了父親對祖父記憶的延續
也讓更多人看見客家人的故事
不只是書寫日治時代的臺灣
也書寫了家族的血脈與靈魂
更讓我們感受到
臺灣這片土地的融合與共生
#鄒敦伶
#文學作家
#九歌文學國度
#九歌
#小說
#轉角遇見你
#幸福小書籤
#不只是科技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