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 第1講 ] 轉換

日期:2016.1.5

主要講述戰後台灣重建初期建築發展的狀況。

此時期,台灣有三個力量促成一個發展的雛形:日據時期養成的本地建築人員、隨國民政府移入台灣的外省建築人員,以及美援基金的審計人員。策略上,把台灣推向現代主義,美援是絕對重要的角色;設計上,則是由二者,以其受到之新古典主義教育為基礎建構之現代建築的想像,所成就之獨特的台灣現代式建築。

本講內容將簡要闡明上述關係與變化的轉折,時間範圍由戰後至 1970 年代。

敏隆講堂YouTube頻道,線上收看 ➠ 閒話戰後台灣建築 第1講
----------

閒話戰後台灣建築
建築,自從不知何時成為人類生活的必須之後,就隨著人類生活的演化與分化,由物質層面的構築技術開始,逐漸發展為與人類更多層面的想像與期望,從安全性、居住性、階級性、地域性、傳統性、時代性,以及個人獨特性等各種精神的、抽象的內涵。因此,建築早已經不再只是建造的技術,而是人類觀念層面的展現,所以,建築本身就許多隱喻的宿體,甚至技術本身也可以被理解為隱喻,比如柱樑式結構,它既是一門技術也是反傳統的態度。
本次課程主要是想分享個人對建築諸多意義或觀念的思考,透過一些關鍵詞,揭示建築在表層的機能性、物質形式、感官性之外,可能蘊藏的觀念與若有所指,嘗試深化對建築的理解與欣賞。

王增榮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曾任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建築系專任講師及《台灣建築》月刊總編輯。
現為比格達原創有限公司負責人、策展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