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講 ] 文藝復興時代︰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為主
日期:2007.10.08
西方文學以詩為起點。詩以它的文字高密度和旋律節奏,吸引著人們永遠向它靠近。詩可用於誇張的戲劇式獨白,詩可以用來凝聚價值;詩可觀照現實,或述說那難以述說的個人內心經驗。詩在許多時候還有如立法者,替世界的改變預做紀事。詩人也有如文字鍊金師,讓文字變得更緊湊豐富。詩是通向西方文學必走的路。
本單元以英美詩為主,不以學術性的詩史為重心,而以各時代主要詩人的作品賞析為題材,在具體討論中介紹生平,以及作品的韻律、結構、意象和境界。由於近代錄音開始於十九世紀末,因此包括英國桂冠詩人丁尼遜、浪漫大詩人布朗寧,以及美國詩的開創者惠特曼和其後的詩人,都將以詩人朗誦自己的作品為賞析材料,可以藉著滿足好奇而增加欣賞興趣。至於更早以前的作品,則盡量找名家或者名演藝工作者的朗讀錄音為主,好萊塢紅星莎朗史東、梅莉史翠普都擅於誦詩,英國演技派明星米高堅,演〈維多利亞女王〉而聲名大譟的茱迪鄧奇,以及中生代主要演員雷夫芬尼斯等,也都是誦詩專家。聽了大詩人艾略特自誦名詩〈荒原〉,聽了美國反叛大詩人金斯堡自誦名詩〈嚎〉,聽了莎朗史東和梅莉史翠普朗誦狄金蓀,我們對詩當會有不同的感受,並興趣更增。(南方朔)
南方朔 主講
本名王杏慶,台灣大學森林學系碩士。作家、詩人、評論家及新聞工作者,為《新新聞》週刊共同創辦人。創作大量文學評論和政論,透過驚人的知識吸收及自我養成,為台灣重要的「民間學者」。
知往鑑來的閱讀大師,為書籍所寫的導論和評論已超過百篇。總是能看到許多人看不到的東西,為我們辨識諸多混淆不清的觀念,釐析歷史的脈絡,開拓思考的可能,被稱為「幫台灣人讀書」。
英美詩停、讀、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