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店家開幕,好友會送上花籃誌慶一樣,由於船隻造價不菲,船家更是期待下水典禮時越風光越好,於是30-40年代的台灣漁民,在深受日本漁文化影響下,普遍有懸掛大漁旗的風俗。這一串又一串懸掛在船上的漁旗更與店家開張匾額有著相同的涵義,除了寫滿討吉利的賀詞祝福外,數量愈多也越能彰顯船東的人脈廣闊,面子也越大。
台灣人稱為「滿儎旗」的漁旗,日本稱為「大漁旗」、韓國則叫它「船旗」。
看到台灣老一輩娟印繪圖製旗師傅的凋零,更不捨這項傳統手工技藝即將面臨失傳,吳涵瑜&李怡志及一票來自中山大學的社會工作夥伴,就這樣一步步地接棒成為年輕的漁旗師傅,期待幫大家找回大漁旗記憶
,更透過台日民間交流,扛起這已經式微的傳統文化大旗,在2016年創立「山津塢」。
李怡志說,「希望把這項傳統技藝保存下來,讓更多人看見大漁旗的文化!」
充滿熱情活力的吳涵瑜&李怡志,今天帶著一整船有關「滿儎漁旗」的故事,來到「南方聲活人物100」現場,成為我們的第007號來賓。
歡迎涵瑜和怡志。
#Wei哥與**山津塢吳涵瑜&李怡志**
┏━━━━━━━━ #南方聲活 ━━━━━━━━┓
點擊收聽▸ ▸ ▸ https://linktr.ee/duwei.sounds
南方聲活🅸🅶 www.instagram.com/duwei.sounds/
南方聲活fb▸ ▸ https://www.facebook.com/duwei.sounds1967/
山津塢▸ ▸ ▸ https://www.facebook.com/SHANJINWU/
#南方過生活 #聲音地圖 #時代感#大漁旗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