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雖然自己在努力工作、拓展業務,好像有在成長,但又覺得只是在原地打轉。
什麼叫「走出舒適圈」?是要去做自己害怕、完全不擅長的事嗎?
----------
ㄧ、舒適圈 ≠ 懶惰圈
正:我認為舒適圈不一定是懶惰,它是一種你知道怎麼做、感覺安全、有掌控權的狀態。
人在舒適圈裡其實也不一定輕鬆,只是那份不確定性被壓到最低。
K:有時不是走出,而是把舒適圈擴大。
----------
二、挑戰也要有計劃
正:挑戰應該是設計過的冒險,有邏輯、循序漸進,一次挑太大挑戰會挫敗,反而更害怕、不敢再碰。
例子:害怕講話的人,應該先從跟朋友練習,再上課互動,最後才上台報告。
K:工作上的學弟故事,從經驗看見「漸進式挑戰」的力量,帶一位剛畢業的新警察,剛開始什麼都不敢碰、話也不敢講。
看見自己當年的影子,現在用「理解心態」的方式,不是「罵」,需要時間與引導,不是硬逼出來的。
----------
三、為什麼我們會怕挑戰?
正:因為挑戰沒有立即的報酬,風險高又不確定,有安全邊界時,人自然會想留在裡面。
比起「逼自己跳出去」,更務實的是慢慢測試邊界、累積信心。
----------
四、挑戰與風險管理
K:不同年紀、階段能承受的風險不一樣,年輕時可以衝,年長後要顧家庭、經濟,就該謹慎規劃。
成長不等於亂衝,是「知道風險在哪,還願意往外跨一步」。
----------
五、結語
成長不一定是要離開舒適圈,而是要有意識地讓舒適圈變大。
挑戰的重點不是「讓自己痛苦」,而是「在能控制的範圍內,讓自己不斷進步」。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