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前陣子因為行程滿,只能慢慢讀,這本書給我的心得:我們多半沒有在真正「思考」,而是在找自己想聽的答案。

跟《逆時維》有點像,都在談「心理思維」。

背景:作者是韓國人,在美國伊利諾大學念心理學博士,原文是英文。伊利諾大學很鄉下,朋友在那裡讀書,說那裡超荒涼。

以下整理讓我有感的概念。

一、流暢效應:
資訊越順眼,我們越容易相信它是真的。看到別人動作流暢就以為自己也行。

聽到(台通.股癌)節目聊天順,就以為講話很簡單。
(自己做才知道我們菜到不行🥹)

二、確認偏誤:
「2-4-6習題」顯示,大多數人習慣驗證假設,而非推翻固有思想。真正的思考是承認「我可能錯了」。

醫師、主管、老師最容易因經驗太多而固化思考。改善方式之一,是刻意接觸新刺激,打亂慣性。

三、大數法則與隨機性:
我們常把偶然當成必然。運氣不好就怪水逆,書中提醒,多數現象只是均值回歸。
也要記得:P(A|B) ≠ P(B|A)。

四、損失規避與稟賦效應:
失去比得到更痛,因此我們常不敢行動。稟賦效應則讓我們高估自己擁有的東西,只因為「那是我的」。

五、知識的詛咒:
「你畫我猜」或敲旋律猜歌名都是例子。知道的人覺得答案很明顯,不知道的人完全跟不上。

主管或老師覺得對方聽不懂,多半是沒有共享思維框架。

六、延遲滿足與確定性效應:
延遲滿足很好,但確定性更吸引人。短影音之所以讓人停不下來,是因為它能提供立即的愉悅,要真正思考,就要先對抗這種本能。

結語:
真正的思考不是找到答案,而是願意懷疑原本的答案。

《思考101》提醒:人類不完全理性,但可以透過方法少犯錯。聰明,不是知道更多,而是少被自己的大腦騙。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