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Mr. Met Li: Co-Founder of Zhen Robotics, Hong Kong Youth Entrepreneurial Ambassador in China, Chairman of Hong Kong Professionals (Beijing)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Fireside

Interviewer: Wendy Chong, Icy Ku

採訪者:蔣沛芸、古冰心

Wendy: 你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可以在北京取得如此的成就,我們都為你感到高興!當年你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是很猶豫還是很肯定的?當時是因為機緣巧合,還是準備了很久才會做出這一個決定?

Met: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那時其實收到不同公司的工作機會,但我就面試了一間新建公司,當時我在想若打算做新建的話最好當然在深圳了。所以當老闆問我希望在香港或者深圳工作,我就選擇了後者。我認爲這是一個合適的決定,因為不論我們選擇到哪裏工作或創業也是個個人選擇。創業的話,我們也可以去大陸觀摩一下,比如北京也有不少高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

Wendy: 聽到你這麽一説,好像也很有經驗呢!由英國留學,再到深圳工作,後來又去了北京發展,你認爲這一個歷程有否收穫啊?

Met: 我是一步步去瞭解大陸創業的一些故事,所以最後決定去北京創業的,這是我一直有計劃過的。我認爲創業在北京和大陸都是一個趨勢。

Wendy: 看來你是不斷吸收經驗再做出這個決定的。有時候我們應該以‘Just Do It’ (想做就做)的態度去採取行動,這應該就是成事的關鍵了!我相信你在中大畢業後去英國修讀computer science(計算機科學),然後回來香港工作以至後來北上,過程中應該接觸到很多年輕人吧;你對於一些面臨選科或者正在報讀大學的年輕人會有些什麼建議呢?另外你認爲自己在英國留學的經歷對之後在內地創業有沒有幫助?

Met: 是的,我在中大是修讀computer science(計算機科學),而在英國是在商學院修讀有關innovation (創新改革)的。我認爲在哪裏讀書並不重要,最重要是知道自己的夢想,理想是什麽。以我作例,我的理想是想做一家軟硬結合的公司,而我的目標也是相關的,就是想做機械人。我認爲最重要是年輕人要想清楚自己未來想做些什麽。對於中學生而言,這是有點遙遠的事,但或者能從興趣入手吧。雖然興趣並不一定界定你未來職業,但至少你會更享受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當你累積不同經驗和知識後,就可以大概瞭解多點未來事業的方向。

Wendy: 明白!所以年輕人應該多接受不同的機會。我的同學們也有些準備到外國讀書,我認爲你鼓勵年輕人多接觸外面的世界是很有道理的!我也聽説過你在疫情期間,在你建立的機械人上加上消毒液,雖然未必能賺錢但卻是很暖心的行爲,而且也大獲好評,你能解釋一下你的原意又或舉其他相關例子嗎?

Met: 這是跟我們經常談及的科技創新有關係的。我們將消毒液加到機械人上,對於不少機構例如商場來說是個很實用的功能,所以重點是如何滿足用家的需求。我們的機械人有3個功能:配送,巡邏及清潔,也是在本來的SKU上做了微調。另外,我們有個產品加了VR camera (虛擬實境鏡頭)360度全景直播,雖然成本會更高昂,但我認爲創新突破不應該被成本有所限制。

Wendy: 這些項目可能不太賺錢,但對於科技發展或者社會都有很大幫助而且有意義。我們也需要多學習,學會善待身邊的人和事才能做得更好。

Icy: 看到你在全球不同地方,包括香港,內地和外國也有關於人工智慧方面的工作經驗。你覺得三個地方有沒有一些相同或相異的地方?每個地方有沒有一些特別的優勢?

Met: 在北京,深圳等地,創業氛圍是很好的,但每個城市都有它的特質。至於問到去什麽地方發展會比較好,我認爲是視乎你想做的事比較適合哪個城市。

Icy: 相信不少同學也考慮在哪個地方升學就業。你剛才也提到不同城市也有各自的優勢,作爲創科界的工作者,你會如何評論香港的創科前景?

Met: 在高校支援創科方面,我們會看到一個分別,看似内地的創新力度更強。我認爲這跟香港城市的屬性有關。香港是一個重要的金融中心,但文化上我們跟内地不一樣。在香港,社會一般期望大學生一畢業就做律師,金融,會計或其他專業服務;很少人會選擇創業。但我相信在香港政府的指導下,特別是香港創科局(也會見到有正面影響)。

Icy: 我自己也有參與過一些創業的活動,看到近年來香港數碼港之類的地方也有越來越多協助中學生或剛畢業的大學生創業的計劃,所以對於有興趣的人士可能也會考慮留港創業的。

Met: 是啊,我大學期間也有參與過,的確是獲益良多的。

Icy: 創業成功的背後也需要一點犧牲和取捨,比如你也一定犧牲了一些跟家人相處的時間,相信家人的鼓勵會是你的後盾。你可否分享一下父母對你的言傳身教和你當時北上的決定是否有影響?

Met: 父母對於我到北京工作持包容及開放態度是重要的。對比於很多工作,創業一般會比較晚才有成績和收穫,這是很需要家人的理解。若決定要離港創業,我覺得與家人溝通是十分重要的,好讓家人清楚你事業上的發展,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

Icy: 相信你現在的成就是因爲你的堅持和身邊的人在旁支持。其實中國現在競爭也很激烈,儘管是名校畢業生也未必找到好工作,你在北京的員工也都是來自五湖四海。你覺得不同背景的年輕人有什麽分別,而你又認爲香港的學生們應該怎樣增加軟實力?

Met: 我們經常被問到究竟香港畢業生有什麽競爭力呢?現在世界大同,每個地方都有優秀的人,儘管不是名校畢業,若有高技術能力我們也會聘請的。香港人一般來説英語水平會比較高,工作態度也比較開放,國際性的視野也很重要。

Icy: 我相信我們在你身上可以學習的是要保持良好的態度和認真做人,做事吧。工作過程中除了得到讚賞,但也難免會遇到非議或者冷言冷語,你會怎麽應對?

Met: 其實我遇到比較少(負面評價)的。之前也有香港媒體採訪瞭解我們的故事。我認爲如果事情是做得實在的話,大家都是會認可的。我們以每顆螺絲去製作模板,再加上外殼和軟件,逐漸拼湊出一個機器人,這些都是一些大家會認可的做事方式。

Icy: 相信風光背後也會有困難的時期,你在北京工作和適應當地環境有否都遇上困難?

Met: 有的,生活上的差異挺大的。香港和内地的天氣,文化,公司管理制度,稅制(例如内地有社保)也有分別,最重要的是以開放態度並要不恥下問。一開始我在内地工作時也是向當地香港人請教,只要態度正確,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Icy: 明白。你認爲最大的成功感和動力來源是什麽呢?

Met:最重要的就是產品一定不可以是「偽需求」了,需要是個真實需求,為社會帶來真正的價值。現在很多機械人的需求性並不是太大,我們的機械人做配送,巡邏也是能滿足乾性的需求,解決重複性勞動的一個問題。我認爲只要能為社會帶了真實價值是有很大成功感的。

Icy: 為什麼會想做這一個配送的機械人而不是其他功能的機器人?

Met: 剛到深圳工作時我留意到跟香港不一樣的是,前台總是有很多快遞(一日可能有上百件快遞),我在想如何用更好的方法去解決 last mile delivery 最後一公里配送的問題呢?這一點啓發了商機。

Icy: 聽起來很有趣!從你留學到創業,到現在在清華大學做機械人配送等相關服務,你覺得畢業後這十多年的心態有什麽變化?

Met: 我認爲自己越來越堅持。儘管是内地的創科公司,很少營運超過3至5年。現在我們做到第6年也是靠堅持下來的。假若你是一般打工的,如你對工資,工作内容或同事關係不滿意,你可以隨時辭職,相反創業卻不容許你放棄。我覺得學會堅持這是最大的改變。

Icy: 我覺得我們也受到你的啓發!不管是我們正在讀書的學生,還是在社會工作也是一定要有你所提及的堅持才會成功。你認爲到北京創業是否值得的決定?另外有沒有寄語給年輕人,例如是否建議大家探索一下這個世界?

Met: 一個核心的觀點就是一定要多看和多體驗, 否則你不會知道真實的情況。疫情之後建議大家來内地看看,如果認爲氣氛適合自己,可以考慮在内地工作或創業。若認爲香港或外國更適合也可以。不應該把自己框住,應該多看和多嘗試,做每件事也應該好好認真感受。你們畢業後可能會做實習,每個實習機會也會讓你瞭解更多有關行業内情和公司運作。

Icy: 謝謝你分享你寶貴經驗。有些同學會選擇創業,但有些同學會選擇先打工在其他公司吸取經驗,你對於先創業或先就業方面有何看法?

Met: 我認爲應該先就業,因爲你在打工時能學到公司管理技巧。若你畢業後直接創業,你能馬上成爲管理層但由於沒有可借鑒的經驗,面對的困難會比較多。我建議你們先打工2至3年或以上才考慮創業。第一,你可以認識到如何管...

因字數限制請按此閲讀完整文本:

https://bit.ly/3w4ZcPy

Editor: Melody F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