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您好,您這個禮拜過得好嗎?

接下來讓我們繼續來探討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好書當中第11講的人類誤判心理學,在這一講當中蒙格分享的導致人類做出誤判的25種標準成因清單,用來理解人們的理性行為和非理性行為:

三、討厭/憎恨傾向(Disliking/Hating Tendency

在這種與「喜歡/熱愛傾向」相反的模式中,人類的新生兒也會「天生就討厭和憎恨」對他很壞的人。猿類和猴類也是如此。

因此,戰爭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幾乎是持續不斷的。大多數美洲印第安人部落曾無休止地相互征伐,儘管有廣為流傳的宗教和發達先進的文明制度,現代社會的戰爭依然常野蠻。

但討厭和憎恨並沒有徹底消失。這些心理傾向是天生的,依然很強烈。所以英國有 這樣的格言:「政治是正確地處理仇恨的藝術。」我們還看到美國非常流行對政敵進行 詆毀的廣告。

討厭/憎恨傾向也是一種條件反射工具,促使深陷其中的人:一、忽視討厭對象的優點;二、討厭那些會讓自己聯想起討厭對象的人、物和行為;三、為了仇恨而扭曲其他事實。

這種扭曲往往很極端,導致人的認知出現極大偏差。紐約世貿中心被摧毀時,巴基斯坦人立刻認為是印度人幹的,而穆斯林則認為是猶太人幹的。這種致命扭曲,常常使得相互仇視的雙方很難或者不可能握手言和。

為什麼蒙格認為這是一種很不好的誤判心理?

1)討厭會遮蔽理性判斷

一旦我們對某人或某事物產生強烈反感,就容易「全盤否定」:對方的建議,即使合理也會拒絕。對方的優點,我們也不願意承認。這會導致「非理性的否定」,失去正確判斷。

例子:如果一位上司討厭某位員工,可能會否決他的好點子,讓公司錯失機會。

2)容易引發報復與衝突

憎恨會促使人「過度反應」,想要傷害對方,即使對自己沒有好處。在決策中,這種報復心理會造成「為了輸贏,而忽視長遠利益」。

例子:商業談判中,如果雙方因個人恩怨而互不妥協,可能讓合作機會全盤破裂。

3)放大偏見,縮小學習機會

討厭傾向會讓我們「只看壞處」,拒絕學習對方的長處。蒙格認為,聰明的人應該能夠「向敵人學習」,但如果陷入憎恨,就會失去這種能力。

例子:歷史上許多國家因敵對意識,而拒絕引進對手的技術,最後反而落後。

4)形成惡性循環,拖垮決策品質

討厭 → 不理性判斷 → 壞決策 → 帶來更多失敗 → 更加討厭。

蒙格警告,這種心理會在投資、經商甚至人際關係中 持續侵蝕智慧。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來避免落入討厭憎恨的錯誤心裡當中呢?

1)提醒自己:分開「人」與「事」

就算你討厭某個人,也要刻意檢視:他說的觀點是否合理?這件事本身的價值如何?

在做判斷前,問自己一句:「如果今天這個想法是我最尊敬的人提出的,我會怎麼看?」

2)養成「逆向思考」習慣:

當情緒湧上來時,刻意反過來想:我是不是因為討厭這個人,所以忽略了他的優點?

有沒有可能,正因為他是我討厭的人,他反而更客觀?寫下對方一個你不願承認的「長處」,迫使自己保持平衡。

3)降低「報復心」

憎恨會驅動報復,但往往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在下決定前,問自己:

「這樣做是為了長遠利益,還是單純為了出氣?」

把焦點轉向「我能如何從中獲益」,而不是「我要怎麼讓對方吃虧」。

4)利用「時間間隔」化解情緒

當下情緒很強烈時,不要急著做決定。設下 冷靜期(cooling-off period),例如:寫 email 先存草稿,隔一天再看。做重大決定前,先睡一覺再說。

5)主動找「敵人」的優點學習

蒙格說過:「即使是我討厭的人,也有我能學的地方。」每當你遇到不喜歡的人,強迫自己寫下:他做得比我好的地方是什麼?如果我能學到這一點,會有什麼幫助?

6)建立「檢查清單」思維

在投資或工作決策中,設一份 checklist:我是否因為情緒(討厭/憎恨)而影響判斷?

如果這個提案是陌生人提出的,我會怎麼評估?把「是否受到討厭傾向影響?」寫進你的決策流程。

蒙格提醒我們:在討厭一個人或事時,要特別警覺,努力克服偏見,回到理性判斷。

劉邦出身布衣,性格中其實容易衝動,但他最大的智慧是能「用人不疑」,即使對過去曾經與他對立的人(如韓信、張良、陳平),他仍能壓下個人情緒,給予重任。

若劉邦因「討厭心理」而拒用這些人才,漢朝根本不可能立國。這就是他能克服偏見、容忍甚至欣賞敵手優點的力量。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

林肯在美國內戰時面對的是嚴重的分裂與仇恨,但他提出 「不懷惡意,以仁慈待人」(with malice toward none, with charity for all) 的理念。他並沒有讓對南方叛軍的憎恨主導政策,而是以和解與重建的態度治理,為美國後續統一奠定基礎。

 

四、避免懷疑傾向(Doubt-Avoidance Tendency)

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有一種傾向,會盡快做出決定以便消除懷疑。

為什麼人類會有「避免懷疑的傾向」?

1)演化壓力的結果

在人類早期,遇到威脅時若長時間「猶豫不決」,可能付出生命代價:碰到野獸時,若一直懷疑「要不要跑?要不要打?」→ 可能被吃掉。因此大腦演化出 快速下決定、降低懷疑 的機制,讓人能迅速行動。

2)心理上追求穩定

人類天生討厭「不確定感」,因為不確定會帶來焦慮。所以我們傾向趕快找出「看似合理的答案」,來解除心理的不安。

3)大腦的節能模式

懷疑與分析需要消耗大量認知資源。為了節省腦力,大腦偏好「找到一個答案 → 立刻接受 → 停止思考」。

這種傾向在現代世界就成了一種 誤判心理:

容易 草率下結論(例如看新聞標題就信以為真)。依賴 簡單答案或權威,不願承受不確定的痛苦。投資決策、職場判斷中,可能因此錯失更準確的方向。

人類藉由盡快做出決定以消除懷疑的傾向十分明顯,

人在做決定之 前,必須讓自己習慣戴上客觀的「面具」。這個「面具」能夠讓人客觀看待問題,這一點我們將在下面討論「避免不一致性傾向」時看出來。

我們該怎麼做來避免這種傾向?

1)給自己「懷疑的時間差」

在做重大決策時,先設定「冷靜期」。投資:不要當天聽消息就下單。職場:對新提案先等一天再回覆。

讓大腦有時間消化,而不是急著消除疑惑。

 2)養成「假設對方是錯的」的習慣

當聽到一個看似合理的說法時,先問:「如果這是錯的,錯在哪裡?」

強迫自己多想一層,避免過快接受。

3)擁抱「不確定感」

訓練自己能忍受「我現在還不知道答案」的狀態。

可以用一句話提醒自己:「暫時沒有答案,比錯誤的答案更好。」

4)多角度驗證

蒙格的「多元思維模型」就是要避免這種偏誤:不要用單一角度下結論。至少用 2–3 種學科或觀點來檢視問題。

5)建立決策檢查清單

問自己:我是不是因為「不想懷疑」而太快接受了這個答案?這個結論是否有足夠證據支持?有沒有其他合理的替代解釋?

人類會有「避免懷疑傾向」,是因為 演化需要快速反應、心理追求穩定、大腦傾向省能。

但在現代複雜環境中,這反而容易讓我們 草率下結論、錯誤判斷。

當然,明白人類具有強烈的避免懷疑傾向後,邏輯上我們可以理解,人對宗教信仰的接受,必然也受到這種傾向的驅使。即使有人認為他自己的信仰來自神的啟示,他仍然需要思考其他人與此不一樣的信仰。幾乎可以肯定地說,避免懷疑傾向是最重要的答案之一。

李時珍編撰《本草綱目》時,許多草藥的療效眾說紛紜,他沒有急著接受傳統說法,而是反覆驗證、記錄。正因能長期懷疑、查證,才建立更準確的醫學典籍。

克服方式:把懷疑轉化為研究動力。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

巴菲特在投資上最出名的特點之一,就是「耐心」。他能避免因市場短期波動而急於下結論,而是持續分析,等待最佳時機。

成功的關鍵:避免因「不確定」而匆促決策。

不知不覺又到了我們Podcast的尾聲了,不曉得您聽了今天的內容有沒有什麼收穫呢?記得找時間操練一下喔。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頻道,歡迎您訂閱並分享給可能也有需要的人。

祝您從今天開始更留意自己理財智慧的學習與操練,以便能夠幫助自己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活出幸福豐盛的生活,祝您平安喜樂,再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