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在寒冬凛冽的2022年,整个创新药赛道人心惶惶。平静的海平面下方已波涛汹涌,不少企业因行业周期的波动裁管线、调整优先级。

信达生物此次管线的调整也耐人寻味。与过去两年财报披露的研发管线对比,其3款处于临床研究的双抗产品消失不见,其中两款都是信达生物和礼来共同开发的产品,IBI-321PD-1/TIGIT双抗临床前的各项研究结果均显示,IBI-321保留了PD-1抑制剂的药效活性,并同时抑制TIGIT的信号,协同增强药效。IBI-319是全球首款双抗。此前,信达生物对外披露,目前全球尚无同靶点双特异性抗体进入临床。初步研究结果显示,IBI-319与两种单克隆抗体药物联合用药相比,在提高免疫效应之余,还能提高给药便捷性。因此,开发抗PD-1/CD137双特异性抗体将为患者提供更新型、全面、有效且经济的治疗方案。而IBI-315则是全球首个抗HER2/PD-1双特异性抗体,由信达生物制药与韩美制药共同研发,并由信达生物制药负责在中国进行临床开发。曾被寄予厚望。但随着管线的消失,IBI-315的故事或将落幕。

或许是为了达成研发生态上的平衡,在调整了产品研发的优先级后,信达生物还新增了3ADC产品。作为新型的肿瘤治疗方法,ADC 主要通过选择性地将强效化疗细胞毒素直接投递到肿瘤细胞来发挥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CDE也多次发布指导意见规范ADC临床。去年7月,CDE 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抗体偶联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同年9月,CDE 发布《抗肿瘤抗体偶联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同样消失比较多的还有CD47。作为继PD-1/PD-L1CTLA-4之后的新一代免疫疗法的明星靶点,靶向CD47药物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目前,全球尚无针对CD47靶点的药物上市,但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药物超120款,包括单抗、双抗、融合蛋白等,其中大分子药物占绝对主流。据悉,国内进入临床阶段的CD47产品有20多款,其中信达、康方、天境等处于第一梯队。而此次康方生物与再鼎医药的同类产品都消失不见。

再来看KARS,再鼎医药下调了同类产品研发的优先级,诺诚健华在实体瘤领域的早期临床研究也消失不见。由于技术原因,KRAS一直以“不可成药”靶点存在,20215月,随着全球首款靶向抑制剂的问世,才打破了KRAS一直挥之不去的“不可成药的魔咒”,KRAS逐渐蜕变成为小分子领域炙手可热的靶点之一。

近两年来,药企们对KRAS的研发热情高涨,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就有13款本土产品进入临床。其中,百济神州与再鼎医药还分别引进了两款同类产品在大中华区的权益,这两款药物在国内正面刚。

今年3月举办的的AACR大会上,信达生物、加科思药业、璎黎药业、泽璟制药等5家本土药企的KRAS抑制剂药物的研发成果和临床进展以摘要或壁报等形式进行了公布。文中所提到的PD-1TIGITKARSCD47ADC,无一不代表着产业的研发内卷。只是,有人在卷差异化的适应证,有人在卷研发的不确定性。

当“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对18A企业愈发重要,灵活调整管线也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砍掉的是前期的巨额投入,留下的却是活下来的机会。如果将一家公司比作一棵大树,管线就如同树枝。想要长成参天大树,仅仅依靠树枝的数量不够,更要“裁掉多余的枝叶,留下有用的,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对于寒冬中的创新药企亦是如此,通过商业化能力“开源”,这7家摘B18A公司已经找到出路,“节流”也是他们正在做的重要战略。不管是悄悄消失的管线还是突然出现的管线,都透露着头部创新药企业们调整战略的方向,有的放矢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