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众人唏嘘的资本寒冬中,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现象比比皆是,上市即破发让IPO“不香了”,投资人纷纷捂紧“钱袋子”上市公司根据时下环境做出谨慎选择。暂缓IPO不难理解。但是现象的背后有观点质疑,18A规则红利是否已不复往日。这点从募资规模和估值上就可以明显看出。E药经理人融媒体统计,2022年通过18A规则上市的6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平均首发募资净额仅为3.05亿港元,最高也仅有6.71亿港元。上述提到的北芯生命和捍宇医疗两家公司在科创板的拟募资总额分别为12.74亿元、17.22亿元,几乎相当于这6家公司的总和。在估值方面,6家公司中有4家目前仍处在破发状态,甚至有公司市值已缩水超80%。由此可见港股发行的压力很大。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港交所的上市过程是市场化的询价和交易的过程,所以在港交所发行新股更像是“按照卖家希望的价格进行买卖的过程”。但是接连破发的市场环境让众多投资人望而却步。也有投资人表示,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元和港币实行联席汇率,美联储持续加息,全球性的资本流动紧缩,对港股市场的冲击也就接踵而至。港股市场流动紧缩,科创板鼓励新政却频现,“弃港赴A”也就不难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正在“明目张胆”与港交所18A“抢企业”,2022年6月,上交所正式实施《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7号一医疗器械企业适用第五套上市标准》,支持尚未形成一定收入规模的“硬科技”医疗器械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市。“价格就是科创板的优势。”从投资人的角度讲,定价更高,估值更高,流动性更好,退出也将更为顺利,自然就更有动力从港股转向科创板。但真正优质的资产不愁在港股发行,随着美联储加息进程放缓,港股市场的流动性会有所改善,IPO的情况也将有所缓和。
正如投资人所言,港股仍然吸引着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打破“空窗期”的绿竹生物,其带状疱疹疫苗LZ901的头对头试验已经显示出与进口产品相当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远低于进口产品。一年内与默沙东达成三笔ADC合作,交易总额超100亿美金的科伦药业子公司科伦博泰也将港股视为IPO的首选之地。
据悉,科伦博泰启动IPO前完成的B轮融资,估值高达100亿元。除了科伦博泰已经通过聆讯外,荃信生物、宜明昂科、来凯医药等创新药公司都已在港股递表,这些公司的申请材料已在处理中。对于生物技术公司而言,几年前靠“讲故事”就能拿融资的往事已经不可追,无论是港股还是A股,监管部门和投资人的眼光都更加专业,只有真正的创新才能不被环境所左右,自然会有资本会为创新真正的价值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