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到底在全球创新生态中处于什么位置?
根据科睿唯安行业基准分析——CMR全球研发绩效报告,从新分子实体(NME)首次全球上市这一指标来看,美、日、中成为NME全球首次上市最受青睐的国家。
2022年,全球首次上市NME有82%会选择美、日和中国作为首次上市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以后,整个中国的新分子实体上市的数量占比在逐年上升。2021年整个占比达到了全球的25%。当然受疫情影响,这一比例在2022年有所回落,但相信未来随着中国创新药进入收获期,该占比还会逐步上升。
专利是创新的根基之一。全球创新成果保护不断加强,中国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专利申请主力军。
科睿唯安CMR全球研发绩效报告提供了一组有力的数据,2013-2022年,中国医药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快速增长。2022年专利申请数量是美国的3倍;授权专利数量是美国的2.1倍。
可持续创新需要不断地研发投入,与全球行业基准和头部企业对比,中国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持续增长但仍有提升空间。自“十四五”以来,中国上市药企研发支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1%,超过CMR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基准值(约5.7%)。但从绝对值来看,中国与世界仍有差距。以创新100强药企为例,2022年中国创新百强上市药企平均值在14%左右,对应地,2021年全球头部药企研发/营收占比约19%,中小型药企占比更是达到23%。
生物医药整个创新过程同时需要授权许可与外部合作方面以加速药品开发。从CMR全球研发绩效追踪数据来看,对比2017年和2021年来自企业统计数据,全球头部药企从II期到注册申报阶段的授权许可和联合开发项目数量占比减少明显,而早期授权许可和联合开发有所增加。
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内外部资源、全球竞争格局和对项目推进时间的要求。而从未来市场空间来看,科睿唯安对部分适应证临床资产进行贴现折算,预计未来全球获批新药高增长空间将集中在高度未满足领域和实体瘤领域。
具体而言,在高度未满足需求领域,新药获批增长预计将超过200%;对于大多数已获得多个疗法批准的适应证预计新药获批增长在50%~100%;实体瘤有多种靶向疗法正在开发过程中,预计增长达到170%。
当谈及药物市场销售表现时,我们只看到了浮在海面上的冰川,而在冰川之下有大量的基础工作需要要去做。创新药企们需要考虑的是将商业化、全球化的开发思维贯穿到整个药品开发生命周期,而不仅仅是药品在III期临近上市时才开始考虑商业化。只有在每个阶段把大量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最终实现产品的卓越上市和更好的商业投资回报,形成可持续的创新与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