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全年和2024年上半年的1304笔国内医药健康领域投融资案例发生在900多家公司中,这意味着有差不多300多家公司,在这一年半的时间中,至少完成了两轮融资。其中,天使轮、种子轮、A轮等早期融资占据了绝大部分,数量超过200笔。而在今年和去年都获得了融资的公司有60余家。
不过,基因与细胞治疗、放射疗法、核酸药物、合成生物学等前沿赛道似乎已经被资本“祛魅”,在超过300笔“重复”融资交易中,仅有50余笔交易在这些此前火热的赛道。但生物科技公司仍然吸引着资本的注意力,在融资总额和投后估值较高的10家公司中,生物技术公司占据半数,迈科康、晟斯生物、百明信康、炎明生物纷纷在一年半的时间中进行了2次融资,华诺泰生物则进行了3次融资,其B轮融资更是高达6亿元。
不过这些公司中,投资机构属性略有差异,例如泰楚生物和炎明生物在2023年至今共进行了2笔融资,在他们的投资机构中不乏礼来亚洲基金、IDG资本的身影;而百明信康、华诺泰生物等则主要吸引着国内资本;迈科康、安济盛等则受到地方国资的青睐,领投机构主要为深创投、粤开资本等。
安济盛由海归科学家柯华珠在2018年创立,致力于骨骼、关节和肌肉重症疾病领域的原创新药的研发。柯华珠本人曾就职于安进的研发部门,拥有骨质疏松、骨肿瘤两类适应证的地舒单抗就是由其带领的团队所研发。
安济盛目前拥有三项临床管线,分别针对脊柱融合、骨质疏松、成骨不全症三个领域,三款候选药物全部由安济盛原创。安济盛生物不仅在2023年10月获得了由晨兴创投领投,三正健康投资、奥博资本、君联资本等联合跟投的4600万美元B+轮融资,还在今年1月获得由广州高新科控主要出资、粤开资本市场化管理基金粤凯医健领投的B+轮第二阶段4000万美元融资。
炎明生物则是近两年来投资机构聚集的创新项目。炎明生物在2020年创立,2021年就完成了高达数亿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和玉资本、礼来亚洲基金等知名美元基金。
在2023年,炎明生物斩获当年国内一级市场A轮融资最高额,7月完成了7亿元A轮融资,由国投创业领投、国风投基金联合领投,太平医疗健康基金、国寿科创基金、荷塘创投基金跟投。2024年5月,炎明生物再次收获数亿元A+轮融资,由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百洋医药基金跟投,并且在本轮融资中,礼来亚洲基金也继续追加投资。当然,炎明生物能够吸引庞大融资数额与其创始人背景、原创新药的研发理念不无关系。据悉,炎明生物创始人之一邵峰拥有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之后还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邵峰回国后还加入了王晓东院士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如今,邵峰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副所长等多个重磅头衔。
另一方面,炎明生物的研发领域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源头创新,几乎都来自于邵峰团队的研究成果——细胞焦亡抑制剂及先天免疫调节剂。炎明生物官网显示,其全新机制的ALPK1小分子激动剂PTT-936已经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试验批准。
整体来讲,在医药健康领域,资本的集中投资不仅凸显了行业的马太效应,也反映了对创新和科研实力的高度认可。无论是安济盛,还是炎明生物,都显示出寒冬中科研人才和源头创新在资本市场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