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原来的‘创新’是受国家政策支持的,但经过几年的沉淀,现阶段市场空间有限,头部企业已经形成了红海竞争,市场上可拓展的空间受阻,同时在一些赛道也出现了颠覆式的创新。

时间在筛选真正的创新,后续再进入的同质化,缺乏硬核实力的企业很难分到市场。

有投资人也对E药经理人表示,“创新药赛道的大趋势始终是从同质化到差异化,从跟随创新到源头创新。应该看到,创新虽然仍不完善,但创新绝非幻觉。在顶层设计层面,肿瘤药指导原则的正式落地施行,标志着中国创新药进入了一个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核心的新时代。在不断涌现科创板IPO终止的现象中,市场对于授权引进模式的态度也已明确。事实上,政策的制定也是对客观市场环境的反应,并对市场起到规范、引导作用。

此外,随着多家企业科创板IPO滑铁卢,传导到一级市场对授权引进模式的企业投资也逐渐趋于保守。有投资人认为,授权引进模式虽然短期内可以解决临床需求,扩充企业的产品线,但针对科学原创的基础创新的改变却相对有限。

也有投资人认为,这种模式既简单又粗暴,“谈一个项目,签单,然后在中国做临床,之后通过资本上市,什么都没有,简直就是一个中介机构。”

还有投资人直言,“授权引进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钱”,在资本的助力下,找一些背景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人来管理,再引进一些项目,然后趁机匆匆上市。

但不可否认,授权引进模式也是缩短中国与其他主流医药市场间存在的技术差的手段之一。讨论授权引进模式的语境,其实讨论的是这种模式是不是可以真正将患者需要的创新药带入中国市场,是不是真正具有差异性且优效的临床价值,是不是可以带动中国创新生态的逐步完善。

因此,一些能够拿到早期全球权益,具有硬核研发能力的授权引进企业仍然具有投资价值。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授权引进模式的使用,应该是为了实现公司本身业务平台价值溢价的锦上添花,而不能成为公司构建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

因而,做授权引进模式的企业需要具备高度甄别能力,能够在浩如烟海的项目中一举命中有潜力的候选药物并引进,这要求买方具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专业科研能力、市场敏锐度。这类企业也仍然会受到监管方与市场的欢迎。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修炼内功,强化研发能力,与投资者在约定上市时间、对赌的过程中设置合理的目标,并形成与资本的良性互动,避免内功不足的情况下急于上市造成的不利的后果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