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从“蹒跚起步”到“全球竞跑”的黄金岁月,期间中国创新药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更加关注AI。
AI正在深刻影响药物研发全过程,显著提升研发质量与效率,降低整体成本。通过蛋白质结构预测、分子设计、虚拟筛选和AI+机器人实验室等技术,AI加速了候选化合物的生成与验证。此外,政策红利、资金支持、丰富的数据资源和技术创新为AI制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催生出一批代表性企业,推动行业快速成长。
更加关注盈亏平衡。
预计在2025年后盈利的港股/A股Biotech公司中,约50%的公司预计将在2026年及以前盈利。其中,市值500亿元以上的公司,百利天恒已经于2024年实现盈利,信达生物、百济神州预计在2025年实现年度利润盈利,百济神州预计在2026年实现年度利润盈利。
更加关注突破性疗法。
值得注意的是,CDE突破性疗法从2020年起步,同时随着研发实力提升,国产分子也逐步具备了全球竞争力。突破性疗法分子高出海成功率也证实了这一点。纳入CDE突破性疗法的国产分子中有25%已经实现出海,同时全部国产分子仅1%实现出海。
更加关注竞争格局。
药物后续放量的时候,更加关注竞争格局,药品获批的数量以及后续的竞争者均会对商业化兑现产生影响。以EGFR为例,在中国,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病例的一半以上,远高于欧美的10%–15%。2015年至2021年,EGFR-TKI市场规模从26.07亿元跃升至91.7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4%。同时,其市场竞争格局激烈。截至2025年3月,三代EGFR药物上市数量已有8个。阿美替尼作为首个上市国产的第三代TKI,放量较快;后续伏美替尼凭借差异化特点及安全性优势迅速放量,其他三代TKI上市时间相对较晚,放量情况一般。
十年间,中国创新药从“跟跑者”成长为“并行者”,部分领域已实现“领跑”。政策改革、资本助力、技术突破与产业链优势形成合力,推动产业完成历史性跨越。展望未来,在全球创新药市场的“新赛道”上,中国企业将以更开放的合作姿态、更优质的分子质量、更高效的研发能力,书写从“制药大国”到“制药强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