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高端人才为何在生物科技公司待不住?一位资深医药行业猎头表示,职业是双向选择,通常一年之内的变动都是因为不太合适。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一是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将加速分化,给企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二是平台,企业的文化和基因、公司的发展现状、上市后的市值表现、在研产品实力;三是个人因素,能力和心态接不接得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首先企业必须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人才。药企HR必须和管理者共同构建人才画像,是选择来自单纯跨国药企的人才,还是来自跨国药企但又在国内民营企业试炼过的人才。现在生物科技公司也在尝试阶段。二要调整心理预期,心态要摆正,给予人才更充分的耐心,而不是着急求结果。

一时的行业低潮对高端人才而言或许还有回旋的余地,对于更多的普通医药人来说,却没有太多选择。他们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如高管层,主动变动之外他们更大的风险来源于“裁员”。

2021年,国内近200家上市医药企业中有约四分之一的企业的员工总数出现不同程度地下降。有企业将产品管线一线人员裁撤,地区经理降级;拥有新冠疫苗的一家企业因为产品迟迟无法上市大区基本被裁光;还有一家外资药企宣布解散在中国区的销售团队……

不只国内,整个行业低迷也让生物科技公司在海外迎来一股裁员潮。而且正在特别冲击的是中小型的生物科技公司。越来越多的公司宣布他们将解雇员工,甚至高级管理人员也未能幸免。截至419日,已经有约42家生物科技公司宣布过裁员计划,并且数目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22年的前两个月,每月宣布裁员的企业数目还仅有个位数(8家和5家),不过其中不乏明星企业。

1月,万春药业在其核心产品普那布林NDA被美国FDA拒绝后,宣布美国员工裁员35%。同样是1月,第一三共宣布关闭其在2011年以9.35亿美元收购的一家美国子公司的所有业务并裁掉约60名员工。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ZYME新任CEO到任的第一时间就宣布开掉半数高管,并在2022年底前至少裁员25%。而另一家美国生物医疗科技公司KLDO则更加“雷厉风行”,1月宣布裁员30%,三个月后更是直接宣布立即关闭并停止公司所有正在进行的业务、解雇剩余员工,还从纳斯达克交易所退了市。

其实,今年3月,宣布裁员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前两个月的数目之和,达到17家。4月刚过去一半,也已经有12家医药企业公布裁员计划。不少制药巨头也在其中。

在经历了备受争议的阿尔兹海默症药物艰难上市,商业化受挫九个月的动荡之后,渤健3月份宣布计划裁员近千名员工以节省开支。吉利德也宣布在新泽西州的前免疫医学总部解雇114名员工,而这里正是吉利德2020年以210亿美元收购的肿瘤药物公司的前总部。3月,默沙东也宣布裁掉在去年刚刚以115亿美元收购的某生物科技公司的143 名员工。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关闭了位于纽约州的一家工厂,并在此前宣布2022年会在全球裁员6000人。4月,诺华也宣布计划在全球范围裁员数千人。预计未来行业会有更高的裁员率,并特别提醒,要警惕抗风险能力差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这也给经历资本寒冬的国内医药企业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