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窗口已开,风正在吹进来。而这一切的这背后,也是一整套体系性的出海能力搭建。
例如东曜所申请的一项名为“基于阴离子膜的抗体偶联药物的纯化方法及抗体偶联药物”的专利,提供了一种针对常规UF/DF纯化无法有效去除游离毒素连接子的抗体偶联药物的纯化方法,帮助ADC新药研发提升有效性。其中,关键膜材和膜层析技术来自杭州科百特。
以前跨国药企合作的CDMO项目,很难接受本土供应商。现在,与东曜合作过程中,双方强强联合,携手走入国际产业链条。
在东曜与中科院黄蔚教授团队合作的糖定点偶联技术平台上,双方也历经多年技术攻坚,共同推进该项®技术的工业级开发和商业化推广。该技术的研发理念基于行业痛点:早期ADC 领域的定点偶联技术存在跨国公司的市场独占性,亟需多元化技术方案满足客户需求。
对比欧美同类技术,该定点偶联平台展现出显著竞争力:基于此技术开发的ADC 项目已进入临床申报阶段,前期研究数据表明,其在偶联稳定性、药物抗体比控制、游离药物降低及脱靶效应抑制等关键指标上表现优异。基于此,单抗从DNA序列到毒理批试验品,最快6个月完成;临床申报全流程可压缩至10个月。
更进一步的是,所有出海参与者都在呼吁:别再单打独斗了,要一起组队打国际赛。一个新的共识正在达成:不困于低价,通过协同合作把市场做大。
出海不是你“干掉”谁的问题,而是有没有一起把市场做大的能力。如今,全球市场比拼的不仅是“谁走得更快”,而且是“谁能携手走得更远”。单点突破的时代正在过去,未来需要的是一种真正能够支持项目、承接注册、链接资本、对标监管要求的全链条生态。
以质量与国际项目交付经验为基础,恒驭生物提供生物安全检测及相关工艺验证,科百特为东曜专利项目提供关键膜材料,纳微科技在填料端同步嵌入开发节奏……共同构成中国医药企业出海项目的“底座”,这正是生态的雏形。
东曜与科兴合作的全球化路径,不仅是“卖产品”,还提供“方法论”:除了成品出口,针对亚非拉等产业链体系尚不完善的地区,双方在原液出口、当地灌装的过程中,为细胞培养、质量检测、原辅料使用等环节的标准化提供操作指引与技术支持,从而打通产品出海的最后一公里。
一个共识是,海外买方来中国找项目,是看中了中国新药的速度、创新性和可成长性。因此,Biotech、供应链企业与CDMO合作方都表示:“供应体系本土化不是闭门造车,希望打造出能被全球客户信任的中国供应链,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市场争夺。”背后的逻辑也很明确:中国企业已经不是出不去,而是要“怎么出、和谁出、能不能持续出”。
回到如今动辄数十、上百亿美元的ADC出海项目,作为中国Biotech走向全球的热潮中心,能否撬动真正的全球影响力,取决于这是否是一场有生态、有体系、有配合的集体出海。
当出海不再只是交易,而是一场全周期、全要素的产业链条;当客户关注的不再只是你便宜不便宜,还是你靠不靠谱;当项目成功率取决于团队、技术、平台是否协同……中国创新药就必须回答:我们的“出海力”,从哪里来?靠什么稳?
在“创药潮头,并肩出海”的共识背后,一个新的信号也在释放:不是走出去就好,而是并肩走、走得远、走得稳。
这是时代给中国创新药行业递出的集体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