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回到医院的DRG/DIP付费改革场景中,省级大三甲医院出现DRG/DIP的亏损问题原因很多,包括定价低、重症患者费用高、重症患者人数占比大等医院内部运营流程急需优化的问题,也包括新技术、新药品未进行单独支付的问题。

三级医院可以从人才、流程、技术、临床路径等多方面进行优化,二级医院也可以与三级医院形成同盟,建立医联体、医共体等。药械企业则可以通与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共同研究疾病治疗的规范临床路径和照护模式。

近年来,“医院+药企”临床研究战略合作成为主流,百济神州就曾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围绕中国患者实际的治疗策略与方案探研。

此外,DRG/DIP付费改革也将加速处方外流,成为了药品终端市场变革的幕后推手之一。可以肯定的是,“处方药产品双渠道运营”趋势将越来越广泛。

今年1月,恒瑞就曾召开首届零售生态战略伙伴融合大会,高调官宣深入布局零售市场。未来恒瑞将升级现有业务模式:一是全产品线全周期布局,二是充分整合DTP药房资源和布局,三是加强医零联动和患者全病程管理。

可以肯定的是,DRG/DIP付费改革也在倒逼制药企业回归真正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研发。产品力永远是第一要义,企业研发立项时将进一步考虑临床价值的应用,以药物经济学、临床综合评价、临床路径、循证医学等多学术体系对于新药产品进行综合评估和价值挖掘。

DRG/DIP付费改革固然提出了对临床价值的更高要求,但也孕育了机会。例如在“内卷”不断升级的肿瘤赛道,抗体药物从静脉注射到皮下制剂,甚至是口服制剂的升级也是对于临床价值的一次提高。

长期以来,大型三甲医院一直面临平均住院日长、住院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职工医疗费用开支中,住院占59%,为费用增长的主体。为推动医院“提效减负”,释放床位资源,国家卫健委推动日间诊疗模式在全国进行试点。肿瘤治疗抗体药物从静脉注射到皮下制剂就能够有效释放医护人员生产力,推动日间诊疗模式的运行。

天津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门诊办公室主任告诉E药经理人融媒体,临床实践经验显示,曲妥珠单抗皮下制剂可以让每位患者的护理时间减少约 57分钟工作量(手续办理、剂量计算、余液管理、用药监护等),药剂师为一位患者配液工作时长减少13分钟。而对于一家乳腺癌手术量达到6500台的大型医院来说,全年可以释放14.3位护理人员和2.6位药剂师。

医疗资源的释放一方面能够加强医保基金的合理化使用,另一方面则意味着肿瘤日间诊疗模式和急慢病分治的推进,为更多急危重症患者或者手术患者提供入院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助力缓解医疗资源供需矛盾,符合DRG/DIP付费改革要求。

此外,新剂型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周转率和医疗效率,还可带动下级医院的护理、加强患者与下级医院的交流,为医联体/诊疗一体化模式铺路。

更深层次的是,卫生系统长期存在公认的“不可能三角”,即提高效率、控制支出、保证医护人员的可持续发展,三者难以同时兼顾。上述专家表示,这一“不可能三角”破局的关键就在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将推动整个模式的变革升级。

此外,对于大型制药企业来说,企业还可以结合自身规模优势,为医院提供打包的一、二、三线产品用药方案,协助医院降低综合成本,使临床医生在DRG/DIP付费改革背景下不必过度考虑政策约束而影响诊疗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