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好。我是《E药经理人》出品人谭勇。

 

疫情的头一个月,叮当快药每天的线上订单量约比去年同期订单量增长700%以上,其中APP的日活相比同期增长超过10倍,益丰大药房有自身的网络销售平台,同时也与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等第三方合作开展网上销售,其在疫情期间的网络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倍。即使在疫情后期,仍比去年同期翻了5倍左右;京东健康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疫情爆发的一个月左右时间,京东健康的O2O购药服务“药急送”用户数量和订单量均有明显增长,其中新用户占比达八成。不同模式的O2O业务都在疫情期间呈井喷式发展,其增长速度远超B2C。可以说,2020年,是医药O2O的爆发元年。


目前,无论是线下连锁、电商巨头还是自建团队的叮当快药们,都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进铺开自己的O2O业务。但疫情过后,如何留存疫情期间巨大的流量、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优化供应链等,成为了最为迫切的问题。


B2B业务近两年也引起了一些风波,B2B平台药师帮对医药企业价格体系引起的冲击,曾遭到联名抵制。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流通环节具有成本优势的电商业务未来或将获得更多空间。流量仍有继续往线上走的趋势。


但盈利模式仍然是人们对互联网医药企业的疑问。


在医药电商业务方面,根据公开信息,目前仅有京东健康在盈利。但在线问诊、互联网医疗方面,目前仍然缺乏盈利的案例。


疫情期间,由于医疗资源挤兑,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强了线上医疗的覆盖。平安好医生在湖北打通了医保,延伸了场景,而不愿单纯做医药的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不仅在疫情期间提高了医疗能力的建设,还联合上下游产业链建立并加强了慢病服务。


公立体系拦住的处方外流市场至少在千亿级别。如何承接这些市场,不仅需要院内政策的放开,也需要互联网企业在效率、成本、体验三方面搭建合适的场景。“互联网+++保险”模式的搭建成为了目前的主流趋势。除了医疗能力的建设,医药企业和物流能力等都逐渐在被发掘中。


以目前实现盈利的京东健康为例,其与药企达成直供协议,使患者能够在平台上获取到新上市或货源紧俏的药品。京东大药房在售的药品中,45%的药品过去不曾在社会药房销售或不以社会药房作为主要销售渠道。目前,京东大药房自营商品种类超过7万个,除普药外,新特药、跨境药品、中药饮片、罕见病用药等品类均有所涉及。


依托强大的药品供应链,京东健康的产品和服务贯穿诊前、诊中、诊后,患者可在平台内一站式完成“求医问药”全过程。并在患者疾病教育、疾病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探索。


我国传统医疗生态以医院为中心,医院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互联网的最大改变就在于打破现有资源流动壁垒,搭建直接自由流动的去中心化生态。未来能够打破各要素间流动壁垒,深耕产业链,盘活线上线下资源,并与各利益方共同构建综合产业生态的企业,才能在这一领域拥有更多话语权。


谢您的收听。想了解更多最新鲜的行业资讯、市场动态、政策分析,请扫描二维码,或添加E药经理人公众微信号。E药经理人,医药行业的新闻与资源中心。我是谭勇,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