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首仿之王”的中国生物制药上半年也以132件的申请量排在了第23位。在研发投入上,中国生物制药一直保持了不低的投入。
从转型创新来看,中国生物制药并不是最早一批出发但却是最早尝到甜头的企业之一。比如新冠疫苗上与科兴中维的合作,让他赶上了头班车;比如安罗替尼这个50亿元级别肿瘤新药塑造了中国创新药的商业化模板。这两大数量级的产品在帮助中国生物制药走出集采“阴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从原来的“肝病之王”成功拓展到肿瘤领域,寻找到了新的业绩大旗。
如果从产品管线来看,与当下创新的生物科技公司相比,中国生物制药的管线大部分停留在生物类似药或者Me too层面,比如未来三年将获批的肿瘤药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为代表的生物药。不过有了强劲的现金流,收购和孵化将成为其拓展创新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国生物制药曾表示,将在未来重点关注具有差异化的双抗、三抗平台、mRNA/DNA技术、放射配体技术、蛋白修饰技术,先进疫苗及免疫技术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原创性创新技术。
药明康德的创新主要是通过生态圈来打造的,通过投资和孵化创新药企来进行。其投资标的主要包含几种:一是适合且支持其现有价值链的目标,二是可推动医药健康行业发展的尖端技术,三是战略性长期投资,四是风险投资基金。
据了解,目前药明康德投资国内外企业超过60家,包括多家AI药物研发的公司,以及像斯微生物、阿诺医药等生物制药公司。
之前鲁南制药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上半年以69件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排名第59位,在中国药企中排名第6。鲁南制药的创新是低调的,除了早年发展的化药和中药,他早在2003年就开始试水创新药。作为底层支撑,鲁南制药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其中,包括从1999年就开始搭建的5大国家技术研发平台和5大省级技术研发平台,形成了一个以创新研发为导向的动力引擎。单以中药制药共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来说,这个组建于2011年的技术研发平台,10年来累计投入资金约为1亿元,但已经先后制定了23个国家药品标准。其中,有11项已经发布。
中国最头部的两家生物科技公司百济和信达。榜单显示,截至6月15日,这两家公司分别提交了60件、53件发明专利申请,排在第66位和第77位。过去这些没有销售战绩的生物科技公司一直因为“烧钱”备受质疑,尤其百济神州,研发投入接近百亿元。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投入开始转化成一些“输出”。比如国际多中心临床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百济在泽布替尼上的投入也在今年上半年的销售表现中逐步得到理解,血液肿瘤的产品还需要时间的积累来放量。2022年上半年,泽布替尼在全球销售额总计15.14亿元。从研发管线来看,百济神州拥有庞大的创新产品管线,整体的创新性来说也会比传统的大型制药企业要高一些。
信达生物亦是如此,走在所有生物科技公司的前面成为领路者。近几年在商业化上的探索也是有目共睹,而与赛诺菲、礼来等合作也已获得国际的认可。尽管年初在PD-1上失意后一度沉寂,但近日与赛诺菲的交易让全行业再度瞩目。两个潜在FIC产品,“3+3”6亿欧元的投资,不管两个产品是否突破重围实现商业化,都代表着国际药企对中国药企的认可和信任。未来中国制药行业能多快多大程度上扬帆远航,还要取决于这群药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