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天地之始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能用言语说明白的,就不是真正永恒的大道。能用文字叫得出来的,就不是真正永恒的名称。天地万物混沌dun未开,这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状态。后来万物的形成,就是孕育天地的本源。所以常常以万物的原始状态,来探究它的玄妙。常常以万物的本源,来考察它的存在。玄妙和存在,这两种状态,来源是相同的,但名称是不同的,他们共同被理解为,弄不清的深奥门道儿,这门道儿毫无变化的规律可言,但也正因如此,这才是形成世间所有奥妙的根原。
《道德经》里的原文,是这样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道德经》的开头,点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说,“道”的真正内涵,就是说不清楚,说不明白的。道,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于万物形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类似于佛经中的释迦摩尼,圣经中的耶和华,古兰经中的真主安拉。提起这道,咱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往往是,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的。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是所谓的“大道无形”,而,我们主观想象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说是,以文字和言语组合而成的名称。其实,名称,这个概念,严格地说,也是无法准确描述形容“道”的,因为,语言和文字本身,也是具有局限性的。
既不适合用语言,又不适合用文字来描述,那如何才能认识,这道德经中的道呢?我们不得不采用的,就是“有”和“无”这两个概念。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就是说,万物是从“有”中孕育出来的。而,“无”呢?我们理解为没有,代表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这就叫无中生有。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是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
回过头来,我们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来说,这道的真正意义,并没有被真正地解释清楚,这是由于“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那老子写这《道德经》,到底要说明什么呢?
好,您要预知后事,我有下回分解,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咱下一回,给您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