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圣人之治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就是说,不崇尚贤才功名,方使百姓不争相效仿。不将奇珍异宝,视为贵重之物,方使民众不去做偷盗的坏事。看不见让人产生欲望的功名利禄,百姓的心,也就不会产生邪恶动乱的念头了。
所以得道的统治者,治理政事时,要净化人民的心灵,满足人民的温饱,弱化人民争名夺利的雄心,强健人民的体魄,长此以往,使人民没有投机倒把、钻空子的心思,没有争夺名利的欲念。如此,使那些头脑灵活,心智开化的人,也就不敢胡作非为了。不敢做坏事了,那么国家也就没有坏的、不好的方面,需要治理了。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果实,没有所谓的不均和不平等。自从私有制出现以后,阶级也就形成了,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尊贵卑贱的概念。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地位,让被统治者垂涎xián三尺,他们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而不想被人奴役和随便打骂,一心一意想变卑贱为尊贵,变贫穷为富有。这无非是名和利的争夺。
一般而言,有地位的人常会吸引富人的目光,他们各取所需,互为利用,就是我们常说的权钱交易。所以,有地位的人一般都很富有,富有的人一般也都有地位,名和利是相随相伴的。
统治者根据人们追名逐利的人性弱点,来实施自己的统治策略,以达到巩固
自己统治地位的目的。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为了笼络民心,他们利用名利权势来吸引天下的文才武将,这一举措不仅为自己的统治增加了后备力量,同时,对维护自己的统治大有裨益。
这种名利权势的获得,必须经过争夺来实现,这样一来,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再是用来对付统治者了,而是用来做名利之争,正是由于人们忙于争名夺利,统治阶级便可,高枕无忧地睡大觉了。科举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人们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为了享受荣华富贵,而不得不十年寒窗苦读,到头来换个一官半职,而自己却成了效忠帝王的奴仆,这才是统治阶级,实现维护自己统治的真实目的。
老子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社会现象,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他对社会混乱的根源,做了极力探求,结果发现:天下之所以混乱,是因为统治阶级不懂“道”,不懂得无为而治。
所以,老子才提出要让天下人心静如水,打消内心争名夺利的欲望,这是心理层面;要让他们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这是身体层面。只有这两方面,都能达到完好和平衡,天下人才会安居乐业,才会安守本分地过日子,天下也就太平了。这种看似消极的治国方略,却能起到积极的治理效果。
好,朋友们,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在下一回中,咱们再给您聊聊,这象帝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