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天地不仁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怎么理解呢?
天地无所谓仁爱,把万物当成刍草扎成的,用作祭祀祈福的刍狗,统治者无所谓仁爱,把百姓当成刍草扎成的,用作祭祀祈福的刍狗。
天地之间,岂不像是个冶金鼓风箱的皮囊吗?中间是空虚的,但不会穷竭,愈鼓动它,风就能愈多地产生出来。
与其言多语失,政令繁多,越治越乱,加速国家的瓦解,倒不如,始终保持一个中间虚空的状态。
原文中,所谓的“刍狗”,是用稻草扎成的狗,它的特殊功用: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祭祀,是很严肃庄重的事情,在这种场合,“刍狗”,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稻草扎成的小狗。然而,一旦祭祀过后,稻草恢复了它本真的意义,不再被人顶礼膜拜,它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被人们遗弃,甚至践踏,最后被当成普通的稻草焚烧了。稻草,之所以会落下如此的命运,并不是人们对其存有好恶的心理,而是为了祭祀的需要。
天地本身,是没有情谊可言的,它是毫无意志的纯粹的自然物,没有偏好和任何选择。然而它的力量是巨大的,无法抗拒和控制的。它所表现出的一切:地球的形成、人类的产生、物种的灭绝以及若干年后人类的消亡,都是一种很偶然的现象。绝不是天地的意志,它不存在怜爱和刻意践踏的情感取向,万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依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的结果,它赋予了万物自由,因而它才能在自在无为中,达到无所不为。它对万物没有施加恩惠,也没有强加干涉,所以万物才能按照自身的发展轨迹共同发展,正因为如此,万物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它的恩泽。
统治者治理国家、管理子民也是如此,古代的帝王称天子,是天地的儿子,也可以看成是天地的化身,他效法天地管理天下百姓。不对百姓施加仁爱,把百姓当成祭祀用的刍狗,这不是不爱惜百姓,相反这是真正的珍惜。怎样理解呢?圣人对百姓不施加仁爱,也不横加干涉,给予一定的自由,这样百姓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恩赐。教导百姓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就不会破坏大自然之道的无为之治。因而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天下才会太平,天下太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繁荣昌盛。与此相反,如果统治者没能按照大道的无为而治的原则,而是施予仁爱,自然会对百姓妄加干涉,就会使百姓脱离正确的行为轨道,导致天下大乱。统治者为了安定民心,平息这种混乱的局面,就会很自然地强加自己的意志,比如制定各种刑罚,这样一来,民心不但没有被安定,反而更加骚动不安,农民起义势在必然,结果是民不聊生,统治阶级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这种貌似仁爱的统治策略,不但害己而且害民。
橐tuó,就是风箱,它是一种冶金鼓风用的工具,中间是空洞的、虚无的,充满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天地之间是空虚的,恰似一个大风箱,充满了元气的流动。
正因为天地的空虚,才会有元气流动其间,而且元气无穷无尽,用之不竭。这元气就是主宰万物的灵气,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越用越灵。我们应该像天地圣人一般,像个大风箱,心里空无一物,而又能包容一切。所谓空无一物也就是不置一物于心中,而应包容万物,做到心中坦荡,不偏执一物,才能海纳百川,胸怀若谷。心里的容量,像一个大风箱,无穷无尽,这样我们才能放眼宇宙,心无挂碍;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不会因外物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对别人的对错是非,才不会品头论足,妄下断论。别人的是非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我们是人,是情感十分丰富的动物,我们有喜怒哀乐,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要无所为,也就是真正的无所不为了。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不仅适用于治理国家,成为统治者的制胜法宝,而且适用于我们每个个体,将自己与大道紧密相连,甚至融为一体,我们才能获得自由和幸福。这是大道的完美境界。
好,敬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在下一回,咱们给您说说,这玄牝pìn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