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功遂身退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前文书中,咱们说了说天长地久,今天接着说,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为人处世上,持有一个圆满无缺的态度,倒不如适可而止;将铁器磨制得锋利无比,他的这锋利是不可能长久保持的。金银玉器堆满的厅堂,以及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不见得能长久的守住;有了显赫的地位,故此而娇纵跋扈,那是自己给自己找祸害呢。功成身退,才是自然运行的规律。
芸芸众生,试问,谁不追逐名利、贪爱财富?能做到超然物外者,又有几人?生活在这现实世界里,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我们要吃、穿、住、用、行,这是最基本的需求。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我们还会积极地思考,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分等级的,当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就会迫切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是十分简单而又非常复杂的道理,说它简单是因为提到需求、每个人都深有体会,不难理解;说它复杂,是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对需求的理解也不同,这是就个体而言的。从整体上说,人类的贪欲是永远都无法满足的,欲壑难填嘛,这一劣根性决定了人类会一直追逐名利、富贵的。一旦我们名利双收,又该如何留住它们,而不致使它们如云烟般飘散呢?咱们这回书,讲得就是怎样才能永久地保住名利和富贵的问题。
我们先从生活中的小常识说起,这也是老子在本段书开头点出的问题。手拿一个杯子,往里面加水,当水满的时候,我们还不停地往里加,结果会怎样呢?这是三岁的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水满了当然会溢出来。换一个问题:我们拉满弓后,继续用劲拉,结果会怎样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弦被我们拉断了。这两个小问题同出一源,那就是“满招损”,这个道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要真是,与实际生活中,我们自身的欲望挂起钩来,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明白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我们如何克服自身的弱点,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让我们且看锋利的刀剑,它又尖又锐,锋芒毕露,然而锋刃易卷,再磨再损,不久就会被人放弃,因而老子说越尖锐的东西,越不能长久地保存。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如此比喻人生,听起来,似有些消极,但也不违背常理。人生的短暂和草木的转眼枯亡,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我们一想到自己的年龄就发怵,不禁哀怨日子太过匆匆。有人在短暂的一生里,拼命捞取金钱,试图用对财富的占有,来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而有的人,一心为出名,想通过名声,来证明自己没有虚度生命。
于是人们开始争名夺利,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们不惜出卖灵魂,结果是得到的没有付出的代价昂贵,何苦呢?当然,我们不反对采用正当的手段去获取金钱和名利,但我们必须清楚,人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富贵和名利是分毫都带不走的。
老子在这儿,向我们传递的是,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物极必反的道理。这就告诫我们要适可而止,进退有度。太露锋芒了,就会遭人羡慕、嫉妒、恨,甚至于陷害,不如到一定的时候,退而隐之,这就是“功遂身退”。退而隐之不是形式上的退居深山,而是要有功不倨傲,有名不恃名,有财不扬财,这就叫遵循大道。人们只有和大道同步,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度,才能达到失也是得、退也是进的境界。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长而不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