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宠辱若惊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得宠和受辱都会感到担惊受怕,把大祸看得和自身的生命一样重要。什么叫得宠受辱都使人感到担惊受怕呢?得宠为人之所望,受辱为人所厌恶;得宠会感到惊喜,失宠也会感到惊恐,所以说宠辱都使人担惊受怕。

什么叫将大祸看得和自身的生命一样重要呢?我之所以有大祸,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若没有这个身体,我有什么祸害呢?

所以能做到,视天下为自身的人,应当可以,寄予他天下之众望; 珍重天下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的人,应当可以,将天下的重担交给他。

今天这部分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宠辱若惊",一是"贵大患若身"。人是情感动物,对荣辱这种情感体验十分敏感,当我们得宠的时候,内心是喜悦的,但这种喜悦是短暂的,因为人有患得患失的弱点,得到宠爱,并不会令我们永远快乐;同样,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冷眼、辱骂、轻视的时候,我们也会表现出不安、惊恐。人类自身的弱点,决定了,人无论得到宠爱,还是得到屈辱都会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所谓"贵大患若身""",以之为荣,看重;"大患",极强的忧虑;"",宛如。得宠就惊喜,受辱就惊惧。把心中的忧虑,看得与自身的生死存亡同等重要,"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世间常人的普遍心态。

为什么世间常人,会存在这种普遍的弱点呢?老子分析并总结出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世间常人,总是念念不忘其自身利益,并且,还在为自身利益患得患失。于是老子,又提出了他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观,就是把自身融于天下之中,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天下的利益。

一般人,对于身外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对于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以争宠和功名利禄,视为人生最高的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佑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福寿、名位、财富等身外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这无可厚非。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才算合适呢?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动于衷,然后才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之所托。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无状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