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无状之状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mǐnmǐ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 hū huǎng。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什么意思呢?说,看它,看不见,这叫"夷"。听它,又听它不着,这叫"希"。摸它,还摸不着,这叫"微"。这三个行为,很难探究出道的根本模样,所以就混合而成一体。这根本的样子,它的开端,不清晰;它的结束,也不昏暗;它绵延不绝、无始无终地发展变化着,很难形容出它的形像来,说来说去,只能是说,又回到了,没有物体的虚无状态。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物象,这就叫作惚恍。
迎着它看,看不见它的起始,跟随着它吧,又看不到它的末尾。
遵循已经存在的道的规律,来驾御现实,来探知远古,这就是道所要求的法则。
在这一回书里,主要讨论道的形象和规律的问题,老子提出了"夷""希""微""惚恍""道纪"五个概念。咱分别来说。
何谓"夷"?我们的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夷",看不见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是它无法被我们用眼睛认知罢了。我们站在平地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地平线那一边的东西,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必须借助仪器才能看到微生物,而肉眼根本看不见。但我们必须肯定的是,地平线那一边确实存在着一些事物,微生物确实是存在的,它们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正像大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并时时刻刻在对人发生影响,我们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遵循大道的规律,而不是与大道背道而驰。
何谓"希"呢?就是说,我们的耳朵无法听到的声音,它的特点是细小、邈远、轻微,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被我们听得真切。除此之外,还有距离因素,我们所能听到的声音有一定的范围,所以距离,也会令我们无法听到某些声音,大道即使有声,也不会被我们听见。因此我们常说"大道无声"。
何谓"微"?微有小的意思,小是相对而言的,当一个东西小到,无法被我们摸着时,我们就称它为微。大道就是那个,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无法用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所感知。希、夷、微这三个概念,无法穷究道的本源和真正的内涵,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何谓"惚恍"?我们说,大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既然是东西,就应该是有形象的,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超乎物质世界的东西,它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无法用概念去涵盖,只能用心灵去通达;无法用感官去体会,只能用身心去感知。对于这种模糊而又深奥的、亦真亦幻的状态,我们就称之为"惚恍"。
为了表述上的需要和方便,我们必须给"道"加以命名,所以就称"道"为,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物象。"惚恍"虽略显牵强,但它是所有词语中最能表现这一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道是支配万物的,但它又存在于冥冥之中,无迹可循;同时它又是多变的,不易被人把握的。它没有前进和后退,没有运动和静止,没有光明和黑暗,所以它是永恒的,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当我们感觉到它的存在时,它又恢复到无迹可循的状态中了,它恍惚缥缈、若有若无、若明若暗,令人捉摸不定。
何谓"道纪"?简言之就是大道的纲纪和规律。认识和理解"道纪",比认识大道本身更有意义,大道的规律和纲纪,能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旦我们的行为顺道而行,我们就能一帆风顺、事事遂心;相反,如果我们逆道而行,我们的行为就会处处受阻、甚至遭受祸患。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善为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