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功成事遂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意思是说,最高明的统治者,民众只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民众尊重他赞颂他;再次一等的,民众害怕他;更次一等的,民众轻蔑他、侮辱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民众自然不信任他。
统治者谨严慎微,不随意发号施令,事情自然而然,就会圆满成功,老百姓也都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这一回,老子主要论述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问题,他主张无为而治,无为的真正内涵是无不为,只有达到了这一境界,国家才能安定,人民才能富足。那么统治者怎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治呢?
老子说大道无言而长存,大道无为而长能,真正是无为而无不为。我们也常说"强扭的瓜不甜",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人之所以强扭,是因为没等到瓜熟蒂落,没等到长熟的瓜怎么会甜呢?这是人们没有顺应自然规律,其必然会自食苦果。这里的自然规律也可称之为道。在现实生活中,一旦我们违背大道就会受其惩罚,为了不受大道的惩罚,我们就必须合乎大道。一旦我们合乎了大道,就会自由自在。推而言之,统治者要想不受大道的惩罚,就要顺应大道,做到无为而治。
老子在这一章里将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他们分别是∶太上、其次、其次、其次。
"太上"有两个意思∶一是最高明的统治者;二是遥远的上古时代。在这儿,咱们就理解为最高明的统治者吧。最高明的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对国家和人民的治理采取了,一种自然主义的放任政策,这种政策的特点是,尽量减少自己对国家和人民施加强有力的影响,不增加人民的经济负担,不对外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因而民众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最高明的统治者采用的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方法,不对人民的生活进行干涉,人民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所以生活得自在安乐,因为生活得富足、安乐,所以民众没有抱怨的对象,也就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了。
"其次亲而誉之",这是次一等的统治者,这种统治者的特点是给人民以恩惠,人民亲近他赞誉他,他施惠于民,但不高高在上,不让人民感觉到他的特殊性,他可亲可敬,和人民相处融洽。
"其次畏之",这种统治者声色俱厉,经常摆出一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神态,让百姓见了就害怕,他制定出苛刻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直接威胁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老百姓对其又恨又气又惧怕,常常处于暗无天日的悲惨境地。
"其次侮之",这是最下等的统治者,这种统治者专横跋扈,不把老百姓放在眼里,甚至不把他们当自己的子民,而是当做奴隶,横加奴役、剥夺、辱骂。老百姓对此非人的待遇,很是恼怒,他们背后咒骂统治者,侮辱其人格,恼怒至极,他们就会揭竿而起,举起推翻统治者的大旗。
真正做到对人民实行无为而治的统治者,不会轻易向人民发号施令,他们慎言谨行,绝不破坏老百姓的生活规律,老百姓遵循自然规律生活,自然会国富民强。统治者不费任何精力,国家就得到了治理,百姓得到了安宁,生活富足安定的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治理,觉得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本来就是这样的。百姓有了这种感觉自然心中没有感激,没有感激也就无所谓仇恨,没有仇恨,国家自然太平。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大忠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