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大忠大义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就是说。大道废了,才彰显仁义。投机取巧、追名逐利的智谋出现了,才会产生狡诈、虚伪。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睦了,才会提倡孝慈。国家动荡混乱了,才会出现忠臣。

我们人类是最复杂的情感动物,我们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能够进行思考并特立独行,在处理问题时,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行为准则。人类虽然由大道生,而且在大道中发展壮大,但随着人类智慧的开启,人类愈发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起来。人类忘记了自己的由来,不再遵循自然大道,这种对大道的漠视态度,使得我们离大道越来越远。

偏离大道越来越远,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类自取灭亡,为了避免这种惨剧的发生,人类人为地制定了一些行为规范,来加以约束,于是一些政令条文、奖惩制度、政策法规随即出现。这些政策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压力,但它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废止大道的必然后果是,有所作为的开始,有了作为,也就有了好和坏的区分,对于好的、正确的,我们加以褒扬、赞颂;而对于坏的、错误的我们大加鞭挞、惩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

何谓"仁义"?仁,我们从古人的组字结构来考察,二人为仁。为什么需要二人呢?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有参照物,才能进行区别对待。再者就是没有人和我们对应,我们也就不能称其为人了。孔子曾这样定义"",他说∶"仁者爱人。"连自己的同类都不爱的人,还配称人吗?这种行为还配叫仁吗?义,正义、道义、义气。仁和义合起来就是仁义,仁义在这儿,是指那些合情合理、合乎道义并热爱同类的行为。仁义是相对的概念,它是与不仁义相对而言的,仁义能带来和睦安定,而不仁义必将招致祸患和攻击。人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纷纷行仁义,这是人们有智慧的象征。

人是有欲望的动物,由于欲望的驱动,人们难免会利用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有些人为了职位高升,对上级溜须拍马,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些人善于为自己的罪责开脱,不惜蒙骗别人,颠倒黑白;也有些人,成天摆出一副忠实的面孔,其实,内心早已打好了坑害别人的小算盘,他们使用种种伎俩,只为一己私利。他们心中没有半点仁义,却要装出十足仁义的样子,其虚伪本质掩藏在华丽的外表和花言巧语里,他们越是装得仁义,越能得到大的好处。这种运用聪明,处处蒙骗别人的行为,就叫大虚伪。

""字何解?人为即伪。人为就是人有意去做的而不是顺应自然的行为,就是违背了大道的行为,所以我们称人为的东西都是虚伪的,都不是朴素自然的了。人在作为的时候,往往会掺杂进自己的智慧,所以就有了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等不良行为,虽然这些行为是在暗中进行的,掩盖在虚伪的外衣下,但还是能被

人感知,甚至被人揭露和批判。

只有六亲不和睦了,才会提倡孝和慈,为什么这么说呢?六亲不和睦,是人有智慧的结果,有智慧就会有私欲,私欲得不到满足时,必然会发生矛盾和争斗,这种争斗由小及大,会危及国家的安宁,于是不得不制定一些行为准则:做儿女的,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应该慈爱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孝和慈。当我们的心中,没有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无所谓孝和慈,大家其乐融融,无老无少、无长无幼,一派祥和的景象。而一旦头脑中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就再也无法自由了,我们要时时处处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出格。别人站在他自己的角度,看我们的行为,我们稍有不慎就会被人横加指责,其乐融融的祥和景象就会被破坏。

"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句话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国家混乱了,才有忠臣。而应当理解为,在国家安定的情况下,人民富足、自由,有忠臣又有何用武之地呢?这就如同高明的统治者,不被人所感知一样,忠臣在和平安定的时期,是不会显山露水的,只有在国家出现混乱的危急关头,他才会挺身而出,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绝圣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