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绝圣弃智
说,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装饰,作为治理社会的病态,此三样,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刚才给您解释的这段文字,他这原文,是这样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在远古时期,我们人类和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人类吃的、用的无不直接取于自然,那时候人类的头脑不发达,不认为自己比别的动物,更聪明,更高明,远古人和动物为友、和植物为伴。然而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人类开始自高自大起来,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开始践踏蹂躏万物,露出了不可一世的丑恶嘴脸;然而大自然不吃人类那一套,它以各种方式惩罚人类的"无知",这是人类为拥有智慧付出的代价。人类拥有智慧的另一个突出变化,那便是阶级的出现,人类从此出现了压榨和纷争,变得虚伪、狡诈和丑陋,因而有了欺诈、猜疑和互相残杀,这也是人类智慧增长的不良后果。
换个例子来说,治理一家单位,这就有如治理国家、管理企业、齐家修身一个样儿,对待所有的成员,应当一视同仁,不分彼此,而不该见人下菜碟,加以区别。对所有能人能事,不应推崇、表彰。没有上与下、能与笨、智与愚、圣与蠢的分别与不公,万民自然回归到无知无识之中。圣贤的人,不自居为圣为贤,而以居圣贤之名为羞,上不知为上,下不知为下,上上下下一片和谐气氛,君民同乐于普天之下。所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再比如说,人食五谷,且不自我节制,得了疾病,实属自然。劳困而歇,遇虚而补,热病凉治,凉病热治,虽有为巧之嫌,仍属自自然然,当属无为而治。从此能节欲安性,依自然而作,要达到周身康健,酥棉快乐自然不是难事。如若一遇有患,即下猛药而攻;一遇虚劳,即以大补疗治,虽一时有明显功效,但身体自身保护、免疫机能同时也会受到伤害,产生错乱;以至于下次发病更加严重。直到自身保护、免疫机能缺失了,外界技巧使尽了,将自己处于痛苦无助的时候,后悔也就为时已晚了。
在这一章回中啊,老子并非倡导我们,都做个愚人或是傻子,而是警醒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猜疑人、伤害人,要做到质朴淳厚、少私寡欲。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至理名言,做人做事儿,眼里不揉沙子,丁是丁卯是卯,往往不好。要是看破不说破,想破不言破,这算是聪明人,更为至上的,我认为,连看连想都不要,尽心做好手中事,尽力做好世上人,也就对了。您是怎么看的呢?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而贵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