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而贵食母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dùn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由来已久了,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世人都那么清醒,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辽阔啊,像汹涌的大海;飘忽啊,像疾吹的狂风。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是,我用“道”来滋养自己。
为了解释清楚这一章回,咱还得说两句,上回书最后结尾的这一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就是说,要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咱不是说,做人做事儿,太苛刻了,往往不是不好嘛。要看破不说破,想破不要言破,这才算是聪明人呢。但,最为上乘的处世态度,是连看、连想都不要。
这一回呢,老子开篇,就提出反问:顺从和反对有多大的距离呢?善良和邪恶,又能有多大的距离呢?仅在一念之差罢了。
在常人看来,美和丑是一对相对存在的概念。人们普遍偏爱美好的事物,而讨厌丑恶的事物。因为这种心理的驱使,人们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当追求得到满足时就欣喜若狂,而一旦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便闷闷不乐,烦脑和忧伤等坏情绪,便接踵而来。得道之人却不同,他们心目中无美和丑的区别,一切顺应自然,绝不刻意追求什么,也就无所谓得和失,也就不会有痛苦和烦恼了。
老子将众人和自己做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当众人都沉浸在春天般的美景、享用着丰盛的大餐时,我却独自甘于寂寞,怀着无比淡泊宁静的心境,就如同刚出生的婴孩般的无为状态。众人借助外在的事物而乐,一旦外在的事物消失了,他们的快乐也就不存在了。得道之人明白,外在境界转瞬即逝,并非本质,所以他们要保持淡泊恬静的心境。
众人都有强烈的占有欲望,所以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你争我夺,在混乱的世道里大有收获,直至绰绰有余,而我却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一般。我在众人的眼里是多么愚笨的人啊!众人在收获到财富、地位、名利后,必然会不甘寂寞,大肆炫耀。而我却采取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生活态度。正因为我愚笨,所以我心灵空虚,了无牵挂,无为而自在,烦恼和忧愁自然会远离我而去。聪明的人,凡事都要争出个所以然来。以不知,强为知,不聪明,强装聪明。他们凡事都要斤斤计较,辩它个明明白白、一清二楚,而我却哑口无言、闷闷不语。众人都要有所作为,而我却清净寡为,这在众人看来我是多么冥顽不化、卑鄙下贱啊!
老子对众人的思想,没有作出任何批判。他只是通过众人的思想,来反衬自己的思想,起到了极其鲜明的对比效果。老子认为,自己之所以和众人的思想不同,就是因为自己注重,以洞察万物的根源,来滋补自己的灵魂。万物之根源就是大道。老子整日处于大道之中,无言无为,无欲无求,自然也就无忧无虑、无伤无痛、逍遥自在。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惟道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