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圣人抱一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今天和大家聊聊,在现如今的社会里,物欲横流,人心,欲壑难填。对此,老子,持有何种态度及观点的呢?
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就是说,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陈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所以圣人掌握万事归一的法则,可以治理天下。不单凭自己所见,反能看得清楚;不自以为是,反能受崇敬;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劳;
不自高自大,反能长久。
正因为不和世人相争,所以没有谁能与他相争。古人所说“曲则全”的道理,怎能只是一句空话呢?对于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只能诚心诚意去遵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之道。
老子,用“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六个词分别指代六种完全不同的事物现象,它们共同反映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委曲求全",对于我们人类而言,这是一种低姿态的生活态度。这就叫,“不争”。在老子看来,不争符合“道”的本质,炫耀、贪婪、争强好胜之人违反了道,所以注定会落得不幸的下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两种现象,反映出了,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老子的委曲求全之道,在为人处世上能释放出巨大能量。他告诉我们:做人过于清高,必然招人嫉妒打击;为人过于强势霸道,必然树敌过多而不能长久;待人过于严苛必然被人孤立。而保持低调,委曲求全,不但能够避害,还能趋利。这才是高明者的选择。而得道之人最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永远都会处在曲和枉的境界里。没有了概念和分别,也就没有了矛盾,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痛苦,没有了痛苦也就自在无为,和大道同步了。得道之人的眼里没有自己,自然也就没有别人或他物,所以没有任何东西遮蔽,自然会清澈明亮,也就什么都能看得见了;圣人没有等级观念,自然也没有善恶是非的标准,自己没有对错,别人也无所谓善恶了,他们不自夸,也不损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赞扬、拥护和爱戴。他们对于自己的成绩从不夸耀,心中没有功过的概念,自然也就不会骄傲。可是常人则不同,有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恨不得让天下人都知道;也许刚开始别人还能容忍,可是炫耀的次数多了,就会导致别人的厌倦,不但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称赞,反而会招来讽刺和挖苦,这就得不偿失了。
我们经常用青松的孤傲和柳树的温顺来形容完全不同的处世风格,青松不畏惧严寒,傲然挺立,任凭外界风暴雷电的狂虐。而柳树却不同,它随风而舞动,姿态妩媚。态度的不同,就必然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青松折干倒地而死;柳树左右摇摆,保持平衡,什么也没有受损,反而得到了杨柳依依的美名。我们应该学习柳树,以"曲"而保"全"。委曲求全是一种智慧的处世方略,这是解悟大道之人的行为,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德。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道亦乐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