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静为躁君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也就是说,稳重是轻率的基础,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整天行事都不轻举妄动。虽然有豪华的楼台亭榭,但他却不沉溺其中。为什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之君,却轻率躁动而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自身,躁动就会失去君位。
这一回书里,老子一开始,就举出了两对矛盾的现象:轻重、动静。在前文书中,咱们说过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等对立统一的概念。在第十四回中,咱们还聊过宠辱的概念,老子提出并论述这些概念,是因为,他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在重和轻的关系问题上,老子认为,重是轻的根本,轻是由重决定的,如果只注重轻而忽略重,就会失去根本。正是因为有了重,轻才能得以存在和维系。我们可以设想地球没有重力,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我们无法站稳脚跟,无法进食,生命的延续不再可能,那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老子认为在动和静这一对矛盾中,静是根本,动是其次。在这里,轻可引申为轻浮,动可引申为躁动不安。我们知道轻浮和躁动都是,人格缺陷所映射出来的不良行为举止,是我们成功的大敌,这种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违道而行带来的后患,不顺应自然大道必然受到惩治。
圣人是如何合道而行的呢?圣人整天行事,却从来不轻举妄动,而是慎重考虑后再行动,绝不会表现出轻率、焦躁的样子,是因得道之人顺应了天道,而不是恣意妄为。他们虽然有可供享受的华丽的亭台楼院,但他们身居其中,却怡然自得。超然对待安逸的环境,而不是心浮气躁,沉迷其中。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物质财富,是坦然地享受它们,还是依旧过简朴的生活?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老子那顺应自然的观点,兴许能给我们一些指引,物质是人创造的,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活在这个人世间,如果一味拒绝繁华富足的生活,日子未免过得单调乏味,追求物质和金钱,本身并没有错,享受双手创造的财富并没有错,但必须强调的,那就是,我们必须锻炼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不去劳动而只追求享受,是不合大道的,是应该为我们所摒弃的。
最后,老子将矛头指向了"万乘之主",就是这大国之君。当时的统治者过着纵欲色靡、奢侈轻浮的生活,他们狂妄、自大、焦躁、轻率,在老子看来,一国之君应当持重、守静,而不是轻浮、焦躁、轻举妄动。统治者,以沉湎于玩乐享受为重,而以治理国家大事为轻,这是有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天道的,所以只会落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下场。历史上有违大道的暴君、昏君无不是以这样的残局收场,遭到后人的唾骂和鄙弃。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善行无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