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知人者智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今天这段古文,不难理解,说,能了解、认识别人的,这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这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的,这是有力量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才是有志气的人。言行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虽然,今天这段,仅只有寥寥数语,看似浅显易懂,其实,老子向我们展示的是极其深奥的道理。老子指出,能够理解判断外人和外物的人,只能称其为拥有世间的庸俗智慧,而通过外事外物反观自己,从而悟出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才配称为有大智慧,也就是明;能够以武力战胜别人的人,只能称其为有力量,而这个力量是大道所给予的,是大道的生命活动本身的体现,能战胜自己私欲和成见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人的私欲是无止境的,而且其危害很大,一个能战胜自己私欲的人,已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我是谁,谁是我,这已不再重要。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人,才能无所不容,万物皆容,他自然是强大的。

老子在这里所提出的"知足者富",和我们所说的知足常乐有明显的不同,我们所理解的知足常乐,是一种很庸俗的、所谓的道德教条,和老子的深刻思想大相径庭。什么是真正的富?真正的富不是拥有私家豪宅,不是拥有宝马奔驰,也不是拥有万贯家产,真正的富有,不是你实际拥有什么,而是你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抛弃私心杂念,抛却自己的妄想。真正能抛却私欲的人,才叫真正的富有。何谓妄想?我们要善于,在具体的事物上,体认到大道生命运行的轨迹,这个轨迹以内的事物,就是道给予我们的,是理应得到的,也是我们必然能得到的,而在这个轨迹以外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我们一旦有了获得它们的想法,这就叫妄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是实现了,也不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即使是我们一时获得了眼前的少许利益,也不会长久地享有这份利益,因此可以说,是对我们没有任何益处的,是不可追求的。大道既然生了我们,就必然会给予我们所需要的一切,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担忧,本身就是对大道的不理解和不信任,这是违背大道的行为,是会受到大道惩罚的。我们的头脑中,不去妄想得到什么,无所谓得到和失去,自然,我们无所有,也无所不有,也就是真正的富有了。

结合前文书,我们可以推断,"强行者有志"中的"",不是自恃武力高强,而妄自逞强的意思,而是"自知者明"""。这话怎么理解呢?所谓自知者,就是能以外事外物来反观自身,从而确认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这种人,十分明确生命本身的意义,他们对于自我和他人十分了解,只有做到对自己的真正把握,才能彻底排除自己的私心杂念,做到"存天理,灭人欲",在这里所讲的,不是要束缚自己的观念,而是要彻底解放人性。天理和人欲是一对矛盾,它们会互相争斗。所谓"天理"就是,事物本来的合于生命自身之道的东西,所谓"人欲",就是自己主观滋生的,不合乎大道的东西,天理和人欲,一是客观,一是主观,二者往往会发生冲突,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这是界定强者的标准。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和上文有隔离之感,"不失其所"就是叶落归根的意思,不仅叶子会回归到,生它养它的根系中去,而且我们人类也会回复到,孕育我们的天地中去。按照科学的解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只有短短的几十个春秋。眨眼之间,我们已被生命驱逐出境,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这种被动的局面,不是我们能够掌控得了的。按照老子的说法,这是大道的生命要求,"",是我们最终要去的地方,是自然之所,是我们与大道合二为一的契合点,我们从最初的,不愿接受人要死亡这一事实,到读懂人生,看破红尘,心里逐渐接受了,人终归要死去的事实,这种接受是何等的勉强!不管接受,或是不接受,天道是谁也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我们不违背大道,自觉而平静地接受大道的安排,与大道合为一体,才是真正的"""死而不亡"。一滴水归入到它的生命之所——大海,它们就永远也不会消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其不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