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道恒无为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意思是,道永远是不做作的,而它又无所不能作为。

王公将相如能遵守道的无为法则,天下万物将按自身规律正常发展。社会正常发展而又重新私欲大作,应以道之真朴去整治它,那样人们又会将无欲无求。无欲无求必然会清静无为,天下万物将自归正道。

这是老子《道经》的最后一个章回,《道经》,一共三十七章,主要讲述了大道的概念、形状、意义、价值和规律。人们的行为如果顺从自然大道,就会无灾无害,甚至会永恒不朽;违背了自然大道,就会受到惩罚。

此章老子再次强调治国之道在于无为,治民之道在于使民无欲。对于老百姓的违道作乱,不能采取刑罚之法,更不能采取武力镇压之法,而要以淳朴和无欲去教化他们。

老子把第一章提出的道的概念,落实到他理想的社会和政治——自然无为上。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其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便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在第二十六回书中,咱们提到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无为。静、朴、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统治者如果可以依照道的法则为政,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为,老百姓就不会滋生更多的贪欲,他们的生活就会自然、平静。

老子的道,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而道则是非人格的,它创造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顺其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所以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不为了。第二句便引入人类社会,谈到道的法则,在人类社会的运用。老子根据自然界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侯王若能守之",就是指,在社会政治方面,也要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执行,从而导引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则,就会达到"天地将自正"这样的理想社会。这里所说的"",有人解释为"镇压",并据此认为老子在这章的说明中,露出了暴力镇压人民的面目谁要敢闹事,那就要严厉加以镇压。这种解释,我们感到有悖于老子的原意,""应当是"镇服""镇定",绝非是武力手段的"镇压"。为此,我们认为,老子并不是代表奴隶主统治阶级的要求,并不是仅仅代表某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意愿,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问题。这表现出老子内心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因而是进步的、积极的。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上德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