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上德不德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迫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繁冗俗礼;存心朴实,不居于浮华虚华。所以要舍弃繁缛和虚华不实而采取朴实敦厚。

从今天开始,咱们就是正式的开始,老子《道德经》的第二个部分《德经》。前文中,我们探讨了老子的《道经》,《道经》向我们阐明的是天道,即自然规律。《德经》向我们揭示的是人德,即人生的行为准则。天道和人德二者共同构成了老子的整个思想哲学体系。时至两千年后的今天,老子的道德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作为《德经》的开篇,老子首先给我们揭示的是,有德与无德的概念与行为的区别。具有最大德行的人,根本就没有德与不德的概念,所以在别人看来,他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的。也就是说,大道无言无名,大德同样也无言无名。一旦有名,那就进入了后天的分别之中,而具有分别心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所以,那些具有下德的人,把道德看得很重,生怕失去了道德,做什么事情都要用道德去衡量。这样一来,他所做的事情也就没有真正的道德了。

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的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的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志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然而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凭着主观意志办事。

在本回书中,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于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在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标准,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为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的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

茫茫宇宙间,所有的生命都只是一次偶然的发生,或是偶然的出现,他们犹如虚空寂寞清冷的大自然中的,一时之过客而来去匆匆,既不能对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有所助益,也不能对其构成任何重大危害,他们自以为丰富多彩的瞬间生命,在大自然中连一丝痕迹都不会留下。所以,所有的生命都只有当下的存在意义,而没有原始的或终极的纪念意义。我们不禁为生命的短暂,和自身的渺小而扼腕叹息,可叹息本身是毫无价值的,它只会空耗我们的生命,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我们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之所以比别的动物高明,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能够区分善恶美丑,正因为有了区别对待,我们才会存在道德的标准,当然这种标准也是人为规定的。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德是无须形式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足以参考的指标。我们在参透这一思想的同时,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自己做一个大德之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负自己的一生。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一为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