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一为始祖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gǔ。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说,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王公将相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王公将相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统治者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老子,在这一回中,强调了"一"的概念,并反复使用了"一",什么是"一"呢?狭义的理解,"一"有唯一、统一的意思;而广义上讲,"一"既是物质的唯一性,也是认识的统一性,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
老子强调,一是万物的最早起源,从普遍性说,宇宙万物全都由一产生,并慢慢衍生出一个物种,这是万物所共有的一,也是万物的共同起源。从个别性上说,每个物种亦从一开始,这是每个物种所单独拥有的一,这个一只是这个物种所单独拥有的一。
老子列举了天、地、神、谷、万物、王侯,说天和道统一就会变得清明,地和道统一就会变得宁静,神和道统一就会灵验,川谷和道统一就会盈满,王侯和道统一就能使天下安定。
通过这些自然物和人作论证,无疑是向我们阐明,宇宙万物都以一作为存在的基础,一是万物的始祖。
"没有一"会是什么一种情景呢?老子接着论述没有一,这些自然物和人会出现以下情形∶天如果没有得到清明就会崩裂,地如果得不到安宁就会废止,神如果没有得到灵气就会消失,川谷如果没有得到盈满就会枯竭,万物如果不得道就会灭之,王侯如果没有使天下太平就会被颠覆。
由此可见,一是万物存在的基础,是万物生命的源泉。
说了半天,一到底是什么还没有说清楚,它不是一个实物的体,而是一个抽象的理,只能被我们所感知,我们无法看得见摸得着,也无法用语言来穷尽。
一是统一性和规律性,它无形无状、无声无息、无色无味,它存在于万物旋发的开始,是宇宙万物得以生成的根源。
"贵以贱为本",这里是顺承着"昔之得一者"说的,我们要想得到这个玄妙、伟大的一,就必须抛弃私心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至境,外物与我无分别,心中无所谓美丑、善恶、荣辱,没有了这些概念,也就没有了分别对待,没有了分别对待,也就没有了争夺,没有了争夺,也就没有了不达目的的痛苦和烦恼,人生就达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达到了和大道的完美合一。
我们只要没有了妄想,也就不可能去妄为,不妄为也就不会违背道德规范。我们经常说的缺德,就是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
我们知道大道和大德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它们无言无为,没有分别,自然而然地,无所谓喜欢和不喜欢,万物都由它们衍生出来,它们无所谓追求和索取,自然也就无执着心。欲念是我们必须抛弃的东西,因为它会制约我们对幸福感的认知。
人生一世,短短几个秋,如果只限于满足自己的贪欲,难免会陷入痛苦的境地,在欲望的驱使下,我们会干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这是违背自然和道德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的良知,并将自己的幸福毁于一旦,何苦呢?只有没有了欲望的驱使,我们才会甘于做一块厚道、朴实、毫不张扬的石头,而不是一块精雕细琢、华贵无比的美玉。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虚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