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善贷且成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咱们书接前文。

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在今儿个的这回书里,有这么几句,咱平时都听说过,像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等的。那这段古文的意思是什么呢?老子将人类分为三个等级,即上士、中士和下士。在封建社会,上士是指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指平庸的贵族;下士指浅薄的贵族。

说,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对于这上中下,三种士,老子在此并非指等级上的差别,而是就认识水平上的高低而言的。上士也就是悟道较深的人,中士就是对道半信半疑的人,下士就是对道一点也不开悟的人,他们由于对道的领悟水平不同,所以就产生了对道的不同的看法和行为,上士听人讲道的德行,就能立即领略到其中的妙处,并反映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积极努力地实践它,做到与大道的完全融合。中士听人讲大道的德行,由于觉悟的局限,他不能完全理解大道的德行,所以总是半信半疑,在这种思想的指使下,他时而实践,时而疑惑,不能完全投入其中,总在半信半疑之间徘徊,因此这种人很难得到真正的觉悟和解脱。下士完全否定大道的存在,他们一旦听到道的德行就会哈哈大笑,以示对大道修行者的嘲讽,认为修道者是疯子,认为修道者所说的话是胡言乱语,简直就是信口开河。

老子关于,下士对道的无知和嘲讽,表现出了极度的宽容,对于道这样浅显而又玄妙的东西,怎么能避免下士们的嘲笑呢?老子认为没有下士的嘲笑就称不上真正的大道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紧接着老子引用了十二句古语,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说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在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凹凸不平,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洁白无瑕的东西好像含灰纳垢了一般,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建的德好似怠惰,纯真质朴的品格好像浑浊,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大型珍贵的器物是最晚完成的,最大的声响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形状。这么隐晦难懂的话有几个人能理解呢?即使是被人理解了,又有几个人能参悟其中的深意呢?毕竟得道之人是少数,而下士占多数,如果不对他们采取宽容的态度,那老子修道又有何意义呢?老子之所以能对下士采取宽容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悟道和修德的结果。大道包容万物、给予万物、成全万物。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他们或粗俗或高雅,或单调乏味或幽默风趣,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交往呢?有人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干脆不和低俗之人交往,摆出一副自命清高的架势。见了粗俗之人就冷面孔相对,他这是忘记了什么是真正的高雅,不自觉地将自己推向了低俗的深渊。为什么不能做一株出淤泥的白莲呢?如果我们真的有莲花的高洁,我们就应该以自己的品行感化人,使他们慢慢脱离低俗。这是最好不过的处世方略了,拥有一颗包容心是我们的无价之宝,我们将受用一生。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以为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