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知足不辱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人生在世天天天,岁月如梭年年年,富贵之家有有有,贫寒之户难啊难,说我升官发财美美美,两腿要一蹬啊,完完完。今儿个,要说得,就是这事儿,开书,

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誉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物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

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我们人活于世,应当如何看待人生追求的问题呢?在老子看来,人的最高追求,应该是健康长寿,而不是对名利财物的疯狂占有,过分地追求名利地位和财富,只会消耗大量的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分地耗费精力,对于生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所以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对财富和名利的追求不知满足,不知满足是一切祸患产生的根源,所以做到适可而止,对我们的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老子的这部《道德经》,他的整个思想脉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章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任何一章,孤立起来理解都是不合理的,今天这一章回,和前文书讲的,第十四回有相似之处,都是讲人的尊严的问题。第十四回,是说宠辱荣患与人的生命相比,今天这一章,是拿名利和财富与人的生命相比,两者都是为了,说明人应该自重自爱的问题。

名誉和生命哪一个更值得我们亲近呢?财富和生命孰轻孰重?得到和失去哪个害处更大?老子在此向我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这是几个棘手,但大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将这几个问题回答圆满并且做到身体力行,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老子向我们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人啊,应该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待名利和财富要淡然处之。不可无限制地追求,要知足常乐,不可贪婪成性。

老子所提倡的重生贵己的观点,并不是贪生怕死,这是建立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基础上的生,而不是苟且偷生。老子讲的是对名利和财富来说,不贪慕虚华、美名,而要珍惜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不可自贱自轻。

“甚爱就是过度地贪爱虚名和地位,其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付出很大的代价。"多藏"就是对财物的过度追求,有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得到财物和失去人格与自由比较起来,实在是得不偿失。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是老子处世观的高度浓缩和最确切的表达。哲学上有"矛盾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一旦超过这一限度,就势必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人们常说真理再向前跨出一小步就是谬误,这,一点不假,这是经过实践论证而得到的结论。知足是明智的,知足就会少一些耻辱;知道适可而止也是有大智慧的表现,只有知道停止方能长盛不衰。

人,生在这个世间,其本身就是很多偶然因素的组合,我们之所以是自己,为什么不是别人呢?

正是因为有自己和别人,这两个概念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所以我们才变得这么争强好胜,我们害怕丢面子,所以我们才处处争取比别人强,名誉、地位、财富是最能显示自已强的标志,为了比别人强,有的人不惜利用,各种见不得人的手段,来争取对财富和名位的大量拥有。

在此过程中,他们出卖的是自己的人格,耗费的是自己的精力,换取的呢?是一点点可怜的自尊,这种以沉重的代价换回所谓的尊严,值得吗?

我们不否定利用聪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来争取财富和名誉是光荣的,但我们必须把握住一个度,要适可而止,以损耗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来换取财富和名位,也同样不值得。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大成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