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为道日损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今天咱说说这为道日损。讨论的是,求学和求道的不同。咱们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长;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界。

做到不妄为,也就无所不为了。取得天下经常是用"无为"的道,如果"有为",就不足以取得天下

这一章老子主要论述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为学就是不断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它无所谓开头,也无所谓结尾,我们对知识的探求,永远也没有尽头。古人早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使我们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无法将知识学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知识从宏观意义上而言,它能使人们对自身和宇宙的认识,更接近真理。但是知识的无止境性,决定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真理的所在,只有"望理兴叹"了。老子比我们更早而且更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追求转向了内在的追求。 

在这里,老子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哪两种能力呢?一是,提得起,这是说,做学问要为学日益”;二一个,是放得下,这就是说,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

我们应该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就是道。修道之人,在修道的过程中,欲念一天天减少,直到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做到了不妄为,也就合乎了道的德行,合乎自然规律的不妄为,就是无所不为了。"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它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虽然在我国古代,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无为"的主张,而真正将"无为"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他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表面上看起来"无为"是消极的、倒退的,但,实质,是在前进中避开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化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善者吾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