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善者吾善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ī歙焉,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说,圣人永远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于是一个时代的品德就同归于善良了。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一个时代的品德将同归于诚信了。
得道的圣人统治天下,收敛个人的私欲偏见,与天下的老百姓心意相合。百姓都专注他们的视听,得道的圣人使百姓都恢复到婴儿般的淳朴自然状态。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里提出的"常心"是恒心,恒心,又是什么呢?恒心是人类中,个别人所拥有的一种持久不懈的,生命意志力的具体表现,是一种,由知识所引发出来的磅礴欲望。按照现代的一般说法,就是进取心或上进心,这种心理,伴随着时代演进的脚步,而日益渗透到了人生中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
恒心,依靠毅力来支撑,而毅力支撑下的恒心,便时时演变为勃勃的雄心,这里就成为了,追求知识和满足欲望的无穷动力源泉。在所谓"常心"刺激下的人类,其急功近利的表现,真可谓惊天动地!一小部分以恒心作动力的人,或死命地追求知识,索天究地、上下探求;或无止境地聚敛财富,四方奔走、栉风沐雨;或明目张胆地扩大权力,排除异己、残杀无辜。这样的局面,一出现,使得绝大部分的人,都被裹挟进欲望的滚滚洪流之中。人类,在恒心的指使下,心灵和身体走向了二元对立。老子在此提到了,古代的圣人们,从来也没有自己的恒心,就是说他们没有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是以百姓的心,就是百姓的心理追求和愿望,为自己的常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对圣人来说,善良的人他们善待,不善良的人,他们也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善良;守信的人,他们信任,不守信的人,他们也信任,这样便得到了信誉。
圣人指国家的领导者,领导者如果能够,以百姓的感情和心理,作为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行为;同时,他们也有能力,抵制百姓中的一些不正常感情和心理,他们确实是高人一等。因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一些准则或时尚,并不是真实的价值判断,比如善和信,什么是纯粹的善?什么是真正的信?其中正存在着,大量人为的谬见。可见,圣人并不是全部追随大众舆论,而随波逐流,他对所有的事物,也拥有自己的基本看法和立场,所以,圣人能够获得真正的"善"和"信"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百姓们的心灵,不但已经净化,而且达到了浑一,他们没有了任何理想和追求,便专注起自己的耳朵和眼睛,留心着圣人的举动,而圣人自然没有任何举动,于是,他们也就回归到了,婴孩般的自然淳朴状态了。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出生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