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出生入死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今天要说的这段话,很有意思,

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生,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人,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生活执着过度了。

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进入战场不会受到杀伤,犀牛对其无法施用它的角,老虎对其无法利用它的爪,兵器对其无法施用它的锋芒利刃。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不蹈死地。

这一章老子主要探讨人的生死问题。生和死是很沉重的话题,很多人采取回避的态度,生给我们带来欢喜,而死亡带给我们的是阴郁,很多人谈""色变,但无论我们如何惧怕死亡,死亡都不会对我们心生怜悯之心,它不会因为我们惧怕它,而避开我们,它会在一个我们无法预料的瞬间,降临到我们的头上,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死和生相对而生,因为我们的降生,所以死亡也随之而来,无生也无死,有生就有死。

老子说∶"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意思是天生长命的人占十分之三,天生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这是天命,无法被我们破解,我们只有淡然地对待它,任何人为的干预,都于事无补,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为什么这么说呢?听老子的论述吧,"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就是说本来可以长寿的人,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早亡的占十分之三,自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是自己的分别心、贪心、执着心,使人常常陷入郁郁寡欢。人是有思想意识的动物,思想意识的发达,是人类摆脱蒙昧,进入文明的标志,人类的智慧,使人类有了分别心和私欲,私欲的无限膨胀和无法得到满足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痛苦的根源。比如我们都希望,自已过得比别人好,什么都和人比,人家有别墅、汽车,自己没有;人家有高学历,自己没有;人家有姣好的容貌、有价格不菲的名牌时装,自己没有;人家的老公聪明过人、出手阔绰,自己的老公斤斤计较、愚昧呆笨……人家什么都有,而自己什么也没有,思来想去,总觉得自己倒霉,甚至觉得,自己枉来世间走一遭,越想越憋气,越想越觉得没意思,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生活对自已不公平,郁闷的情绪总是挥之不去,时间长了,会毁坏自己的身体,不折寿才怪呢!

老子认为,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在道路上行走,不会遇到伤害人的犀牛和老虎,这里的不会遇到,并不是客观上的不会遇到,而是即使遇到了,他也无所惧怕,没有惧怕的分别心,也就无所谓伤害了,犀牛和老虎都是十分凶猛的动物,它不会惧怕人,更没有分别心,它不会因为,我们怕与不怕,而决定自己的行动。对于顺应大道的人来讲,即使老虎和犀牛施用了它们的利爪和尖角,也不会伤害到他们,因为他们心里没有伤害的概念,犀牛和老虎的凶猛,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换成别的野兽或别的场合也是如此,即使身在战场,合乎大道的德行的人,也不会惧怕敌人的刀剑,他们冲锋陷阵,丝毫没有对死亡的畏惧,一切顺应自然,刀剑的锋刃,也失去了它固有的威力。与之相反,贪生怕死的人,不敢去与敌人进行搏斗,自然会受到敌人锋利的刀剑的攻击,刀剑的利刃在贪生怕死的人身上,有了用武之地。

最后,老子用"以其无死地"这样一句深刻的话,概括了善于养生之人,为何使锋利的刀剑、凶猛的野兽,都没有了一展神威的领地,善于养生之人,依照天道行事,任何外患,也就无法接近他的身体,无法施展其威力,自然他就不会走向死亡的领域。我们联系老子生活的时代来分析,老子生逢乱世,战火不断,人的生命随时都会有覆灭的危险,此情此景,谁不害怕死亡的降临呢?老子针对时局提出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他不主张用你杀我夺的战争,来保护自己,因为战争的胜负,是无法预料的,而且刀枪是没有眼睛的;他不主张用奢侈的生活方式,来保养生命,奢侈对生命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它只会伤害生命。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恪守道的原则、合乎道的德行,他希望人们少私寡欲、淳朴自然。在他看来,任何有违道的德行的行为,其后果都是既害人又害己,是造成寿命变短的人为因素,也是人们应该极力避免的。

开头我们谈到人们对死亡的普遍恐惧,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生命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决定了它是来之不易的,是应该好好珍惜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生命的珍惜,不是用单纯的怕死来表现的,我们可以通过让生命释放价值和能量,来表达对生命的珍重才有意义。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是谓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