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是谓玄德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老子在这一章里将"道"和"德"二者,并立起来论述,这在前面的章节中,已有论及、这一章我们主要就道德和万物的关系进行评说。
我们知道万物,都顺应客观的自然规律来生长、发展,客观的自然规律也就是大道、老子称其为"道生之",生下之后,由谁来抚养的问题是很关键的,生而不养必然灭亡,这是毫无疑问的。"德"刚好承担了这一职责,老子称其为"德畜之"。"道"和"德"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万物由道生,由德养,这就如同生养我们的父母,我们怎会不尊敬他们呢?所以我们对"道"和"德"充满了敬畏,这不难理解。
老子在前面的章节里,已多次论述了"德"的性质和作用,我们在此,再作强调说明,所谓"德",其原始意就是"得"到的得,引申意为,万物在谋求生存过程中,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人类的行为准则,如果人类的行为,符合道德的标准,人类就能得以繁衍生息,否则就只能是自取毁灭。
万物对"道"和"德"的尊贵,也仅是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遵从和应用,而不是任何主宰者的刻意命令和安排,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万物通过自然而然的途径诞生,又通过遵从自然无为的品德而生生不息。
大道生成了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这就是大道的德行,它深厚、无私,可以作为我们人类行动的楷模。我们人类追求礼尚往来,还堂而皇之地用"有来无往,非礼仪也",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其实这和大道是悖逆的。大道遵循自然,绝不强求,它在付出时,从没想着会得到回报,大道没有分别,无所谓付出,也无所谓回报,当所有的付出,得不到回报时,它也不会有烦恼和怨恨。而我们人类却不同,我们在付出爱和关怀时,十分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和关怀,作为回报,一旦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心生怨恨,埋怨生活对自己不公平,有的人,甚至会由爱生恨,做出极端的事来,结果不但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伤害,有时我们会为怨恨一个伤害我们的人,而怨恨起整个社会来,变得愤世嫉俗,用充满仇恨的眼睛看社会。生活在人世间,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谁能保证不伤害别人呢?我们有意无意地伤害过别人,又怎能不被别人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呢?所以我们要冷静地看待得和失,客观地分析伤害引起的原因,不可因得不到回报,而盲目地心生怨恨,怨恨是人的生命中最大的杀手。上一章我们解读了老子的"生死观",老子主张,要努力减少我们因主观因素,而形成的短命。因此,只知付出不求回报,是充满智慧的处世哲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
好,各位朋友,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天下有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