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Description

Sir白话说典籍系列之《道德经》天下有始

朋友们,您好,我是崔Sir

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守柔曰""。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天下万物都有原始,这原始,就是万物的根本。掌握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认识了万物,还必须坚守万物的根本,这样才会终身没有危险。

堵住欲望的孔穴,关闭欲望的心门,终身就没有操劳烦扰之事。开启欲望的大门,增添纷杂的事务,就会终身不可救药。

能观察入微,这叫作明,能保持柔弱,这叫作强。运用智慧之光,复归内在的明,不给自己带来灾祸,这就叫作循守常道。

这一章思想深邃,整篇文字都表述的是深奥、抽象的理论,而没有比较具体的表象,所以我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一次我们改换一下顺序,先从中间进行分析,"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一句中,""在《易经》的八卦里作"";我们在这里解释为口耳鼻,泛指和外界相通的器官。这些还好理解,最难懂的就是,这个勤字,还是作"觐见的觐" [jìn],解释起来比较合情合理,"",就是""的意思。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将自己的感觉器官(口、耳、鼻)统统都关闭起来,将自己的心门也封闭起来,一辈子也不见任何人和物了。这样的解释,感觉很古怪,老子莫非让我们装死人不成?这成何体统?况且,口耳鼻生来就是接受外物刺激的,这是它们本身的属性,又如何能够关得住呢?

老子在前面的章节里,讲到过"五色""五味""五音"对人的危害,它们直接会导致目盲、耳聋、口爽,既然"五色""五味""五音"会伤害我们这么深,我们为何还要对其趋之若鹜呢?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我们很难控制自己的私欲,对于诱惑,我们实在无力摆脱,这也是老子十分关心的问题。他在这九九八十一篇《道德经》中,反复强调克制欲望的重要性,老子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并不是真的,要我们像死人一样不睁眼、不呼吸、不听声音,而是一种夸大其词的说法,强调的是,外界的诱惑会对我们造成种种伤害。因此,我们不要妄想和妄为,妄想和妄为是违背大道的德行的,违背大道只会适得其反。老子在此要我们堵住"五色""五味""五音"进入我们身体的通道,这里的堵塞并不是不吃、不看、不听,他允许我们正当地吃喝玩乐,其真正堵塞的,是滋生诱惑我们灵魂堕落的通道。一旦这些欲望的通道都打开,我们必将遭受深重的灾难。老子怀着无比善良的愿望,谆谆告诫世人要"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前面的内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老子反复强调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是什么呢?老子认为万物始于道。因此我们可以说道是生养万物的母亲,万物都是道的孩子。这种比喻比较形象,好理解,也比较人性化。我们知道同是一个母亲的孩子,也有好坏之分,性格各异。正是因为有好坏之分,所以我们中有的人,懂得尊敬自己的母亲,而有的人常常是"娶了媳妇忘了娘",这种人必将受到道德的谴责,这是毫无疑问的。老子用母子关系,来比附道和天地万物的关系,是希望我们要像孝敬母亲一般顺应大道,只有这样才是合乎了大道的德行,也只有如此,才能"没身不殆"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意思是,能把极其微小的事物,都看个清清楚楚,自然是眼睛明亮的表象;能坚守柔弱,而充满韧性,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气势,就叫强。

最后老子指引我们去寻母亲,也就是去寻大道,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母亲的怀抱是最温暖的,我们都希望投入母亲的怀抱,老子遂了我们的心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好,各位朋友,今儿就给您说到这儿,请您持续关注本系列作品,下一回,咱们再说说,这盗夸非道。